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合肥:每日可焚烧9500吨生活垃圾发电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5月1日正式施行。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2022年3月底,合肥市已建成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4568座。中端方面实行分类转运,适应垃圾干湿分离、分类转运需要,市区改造生活垃圾中转站7座,新建2座。后端设施建设方面全面发力,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6个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规模达9500吨/日,分拣中心和循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合肥市已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4568座

4月21日上午8点30分,居民姜大爷拎着两袋垃圾来到位于滨湖徽盐世纪广场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熟练地将垃圾分别倒入厨余垃圾垃圾桶和其他垃圾垃圾桶。“我们小区开展垃圾分类一年多,我现在已经很了解怎么给垃圾分类了。”姜大爷笑着说。据悉,该小区东南角建有超A类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于2020年10月31日施行撤桶并点,每天6:00~9:00、18:00~21:00分时段投放。

合肥6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每日能“吃下”9500吨生活垃圾。

为了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该小区采用积分制政策,即每天对能够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发放一张积分卡,居民可用积分卡兑换洗衣液、洗洁精、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最开始实施积分制的时候每个月最多发几百张积分卡,现在每个月能发放1700张积分卡,说明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越来越高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站点志愿者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小区居民还自发性组织编排了垃圾分类快板节目,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提高垃圾分类趣味性。“我们就想把垃圾分类知识让更多人知道,你看我们小区现在使用垃圾分类站点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夏天蚊虫变少了,小区环境也变得更好了,对居民身心有很大好处。”参与快板节目表演的居民刘晓凤说道。经过近一年的运营,滨湖徽盐世纪广场小区内基本消除了单元楼下垃圾桶满溢、异味等问题,小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分类投放准确率超过了90%。

截至2022年3月底,合肥市已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4568座,启用投放点2897座。

餐厨垃圾实施全程闭环分类收运

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大事,合肥是国家46个重点试点城市之一。记者了解到,当前合肥在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打造垃圾分类新体系。其中,中端实行分类转运。其他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实行分级、分类运输,餐厨垃圾实行全市统一公交直运。

“在破解餐厨垃圾转运难题时,我们创新探索出‘公交式’‘点单式’的统一分类收运。”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实施餐厨垃圾分类专车专运,收运员在各个投放点收集餐厨垃圾后,再统一装运到合肥市厨余垃圾处理厂进行资源化处理,整个运输过程接入智能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车辆运行路线、收集点位、收运量等,杜绝混装混运,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

位于泰山路与繁华大道向北300米的小仓房生活固废物转运中心,承担着包河区生活固废物的收集转运任务。为保障垃圾高效分类中转,包河区对小仓房垃圾中转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该转运中心目前日均总转运能力为1300吨,其中厨余垃圾200吨,其他垃圾1100吨。

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适应垃圾干湿分离、分类转运需要,合肥市区改造生活垃圾中转站7座,新建2座,增设专位、改造卸料槽、配备厨余垃圾罐体等。目前合肥市分类收运车辆共计2000辆,增配厨余垃圾专运车辆至260辆。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模达9500吨/日

作为垃圾分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合肥坚持规划建设先行,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后端设施建设上全面发力。走进安徽首个厨余垃圾沼气发电项目——合肥市小庙厨余垃圾处理厂,这里的建筑风格看不到传统工厂的痕迹,而是“公园式”,园区中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

“2021年12月1日,小庙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沼气发电系统发电并网一次成功,每年可提供24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厨余垃圾处理沼气发电项目,合肥还有6个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每日能“吃下”9500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已大于全市每日垃圾产生量,形成多点布局、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就近处理的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处理体系,提前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

随着项目建成投产,补齐了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短板,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闭环运转,截至2022年4月15日,已累计处理餐厨垃圾3.4万吨、厨余垃圾1.7万吨。据悉,项目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设计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为3MW,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年可提供2400万kwh清洁能源,折算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4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2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推进清洁电力替代煤电,助力合肥市实现双碳目标。

胡少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