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合肥何以成为“国际湿地城市”?

大皖新闻讯  “成功入选!”11月5日,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并将于近日获颁证书,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我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尽管这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书,但它却是一座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合肥何以成为“国际湿地城市”?合肥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林业局、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揭秘合肥跻身“国际湿地城市”的台前幕后。

资源禀赋:成就一座天然“湿地之城”

合肥坐拥八百里巢湖,水网密集,湿地星罗棋布,是一座天然的湿地城市。

巢湖全景图。周杰摄

湿地,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鸟瞰。黄山摄

“合肥的湿地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介绍,合肥市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湿地在维系合肥区域生态安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庐江县黄陂湖湿地。吴建中摄

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过程中,打造总结了哪些“合肥经验”?罗法龙表示,合肥坚持“重立法、重保护、重参与”,采取“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合肥经验”,具体落实在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湿地产业结构、提升湿地保护修复能力和营造湿地生态文化氛围。

据了解,国际湿地城市是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缔约国提名,经《湿地公约》常委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的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最高成就,是国际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足的一项荣誉。

破解难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巢湖曾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入湖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巢湖水质不断恶化。

为了破解难题,早在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将巢湖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合肥拿出最大的决心、最硬的手腕、最强的魄力,毅然打响了巢湖生态保卫战。合肥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规划建设十大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总投资58.5亿元。

合肥巢湖市柘皋镇,群鸟相伴遨游林间。宋阳东摄

“通过打造环巢湖湿地群,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作用,发挥湿地入湖河水 ‘过滤器’功能和聚合效应,维护大湖肌体健康,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湖泊湿地群。”罗法龙介绍,目前,派河口、湖滨、三河、槐林、柘皋河、栖凤洲、马尾河、玉带河、半岛、十八联圩等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

罗法龙介绍,已经建成的环巢湖湿地群在水质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评估测算,十大湿地日均净化水量能达到120万吨。除了改善水质,十大湿地还提前发挥了蓄洪功能,“2020年发洪水时,十大湿地的蓄洪达到近2.7亿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我们主城区的安全。”

此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完成退居7005户,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植被栽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06万平方米。“原来的传统耕作或者养殖对水体污染较大,通过实施退耕、退养、退居工程,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协同治理:长效管理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保护修复如何做到长效管理?罗法龙告诉记者,2019年,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

据介绍,合肥市还组织编制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计划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8大类37项工程措施。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已获批列入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此外,为了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和生态修复经验,学习借鉴湿地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做法,合肥市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开展环湖湿地本底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

“我们还实施了环巢湖十大湿地的生态效益补偿,每年合肥市拿出8500万资金用于湿地的管理和养护。”罗法龙说,环巢湖湿地群已全面建成,目前的重点就在于管养,通过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构建湿地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稳步提升湿地群的生态功能。

成效显著: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实至名归

数十年如一日,合肥坚定不移推进湿地修复与候鸟保护工作,守护一城湿地。

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环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充分发挥湿地群多种生态功能,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已初步构建,蓄洪能力有效增强,生物生境明显改善。

“巢湖的治理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罗法龙介绍,2021年,巢湖蓝藻出现时间较上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42%,历史性实现夏天无明显蓝藻异味。2022年4月1日-8月2日,巢湖湖区共监测到8次蓝藻水华,其中“无明显水华”6次、“轻度水华”2次。

据介绍,环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和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湿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据2021年环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巢湖湿地维管束植物数量达到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有303种。

如今,正是越冬候鸟向南方迁徙的季节,在巢湖周边,各种珍稀鸟类不断出现。“候鸟的回归,是生态向好的最有力证明。”罗法龙介绍,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

巢湖岸边的各种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左学长摄

“我们合肥举全市之力在开展巢湖综合治理,在湿地保护、修复、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法龙表示,这是合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十大湿地的建设。“除了本身巢湖湖体的保护,另外在外围建成十大湿地,构建巢湖生态屏障,对创建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合肥接下来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何规划?“未来,合肥将搭建湿地智慧平台,在湿地管养过程中加强生态监测,对修复成效进行评估。”罗法龙表示,合肥将继续执“绿”为笔,坚定护住“一湖清泉”,交出满意的生态答卷。

如今的合肥,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生物越来越多样,人与自然、城市与湿地在这里共生共融,一座具有大湖特色现代化“国际湿地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迎接每一位朋友和来宾。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袁星红 (受访者供图)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