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合肥金秋时节,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迎来了一片水清岸绿、稻谷飘香的大美景象。
几千亩稻田迎来收割季,但这片稻子不会全部收割:这里将留下100亩左右的稻田,给即将到来的冬候鸟们觅食补给用。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从去年开始试验留稻谷给鸟吃,收到了明显成效,湿地鸟儿增加到190种,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
千亩稻田收割忙,要留百亩给鸟食
这两天的十八联圩湿地迎来了繁忙的秋收。千亩的稻田进入收割期,收割机在田里忙碌着,陈伟和王家伦看着这一幕开心地笑了。忙碌了一年,终于迎来了金灿灿的收获。
陈伟告诉记者,这些土地都是流转后的基本农田,他们只是代为耕种,待到收获仍然有着丰收的喜悦。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消息让他们深感自豪,那就是十八联圩湿地要将留下百亩左右的稻田不收,给即将到来的冬候鸟当食物。
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告诉记者,今年十八联圩湿地一共种植了2500亩水稻,一方面符合国家关于永久基本农田的绿色种植要求,另一方面便是为了保障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营造良好的鸟类栖息环境。
“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听从巢湖生物资源鸟类调查专家的建议,开始就种植水稻进行试验。每年都有不少喜食稻谷的鸟儿来到十八联圩,这些稻谷将成为它们补给和越冬的重要食物。”阚韬表示,在稻田种植过程中,采取的是不施肥、不打药的绿色种植方式。
小稻田有大智慧,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根据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鸟类调查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合肥十八联圩湿地共记录到鸟类190种,相比于湿地建成前增加了127种,相比于种植稻田前也增加了7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更是从1种增加到了4种,包括黄胸鹀、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和青头潜鸭。黄胸鹀更是从零星的几只增加到了20多只,鸟类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明显。同时湿地各类植物380多种,淡水鱼类达64种。
然而,大家都没有想到,一片小小稻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竟有着这么大的作用。那么这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吗?
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鸟类调查组专家表示,种水稻主要是给一些喜爱吃稻谷的鸟儿准备。“像全球极危物种黄胸鹀,它是合肥的过境鸟,还有一种在十八联圩极其少见的鸟儿栗鹀,它们都爱吃稻谷。”还有斑嘴鸭和绿头鸭等鸭子,斑嘴鸭有个别名叫“谷鸭”,对稻谷偏爱有加。除了食稻谷以外,这里还聚集一批吃稻田里害虫的鸟儿,例如本地留鸟八哥和喜鹊,棕扇尾莺、东亚石䳭、纯色山鹪莺,以及冬候鸟白鹡鸰、灰鹡鸰,田鹨、黄腹鹨。
当冬天到来,留下的这片稻田被吃得差不多时,经过翻田,再放一些水进入田间,这片原有的稻田就会长出许许多多冬季的植物,再加上少量落下的稻谷,就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最爱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泥鳅、贝壳等水生动物被翻起,又称为鸻鹬类冬候鸟最爱的食物。”专家告诉记者,一片小小的稻田只要利用好,就能成为野生鸟类的觅食地,从小鸟到大鸟都有食吃。而这片稻田也有了自己的“食物链”,逐渐形成了一片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会越来越丰富。
据了解,合肥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为保护巢湖、改善其生态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湿地一二三期工程均已建成。随着林草植被的不断恢复,退渔还湖,构建多种湿地生境,十八联圩湿地已形成了“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湿地风貌,十八联圩湿地生态效应已初步显现。
2024年1月,合肥生态摄影师傅云飞在十八联圩湿地拍摄到300余只小天鹅翩翩起舞的画面,这也是十八联圩记录到小天鹅数量最多的一次。“过去小天鹅是不在十八联圩湿地越冬的,如今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食物越来越丰富,引得前来越冬栖息的小天鹅数量逐年增加。”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 文/摄
原标题:水稻进入收割季,留百亩稻田喂鸟儿 合肥十八联圩湿地:一片小稻田,长出大智慧生物专家:稻田利用得好,可以形成一套与鸟有关的生物链
来源: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