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需求,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家铁路枢纽,保护合肥环城公园和包公祠、教弩台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据中国政府网12月12日发布的消息,国务院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到2035年 合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17万亩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根据《规划》,到2035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1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1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28.4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89.3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4.47亿立方米。
合肥要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家铁路枢纽
《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完善组团式城市布局,保护好组团间的绿楔和生态廊道,推动市域城镇协同发展。
统筹长江、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引江济淮生态廊道保护利用,整体提升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保障现代都市农业空间需求,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空间,强化现代种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和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需求。
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家铁路枢纽,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整体保护紫蓬山、南淝河等自然山水格局,保护合肥环城公园和包公祠、教弩台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