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点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近日,国务院批复了《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2月19日,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民生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12月17日,合肥市黑池坝景区内色彩斑斓,提升了城市绿化品质,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陈三虎/摄
明确3个城市性质、3个核心功能定位
《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12月9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是合肥市首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合肥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规划》明确了合肥的3个城市性质和3个核心功能定位。
3个城市性质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3个核心功能定位为: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实施支撑作用。
推进合六、合淮(南)1小时通勤圈建设
合肥居皖之中,背靠长三角腹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部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构建了“一主三辅”的主要空间格局。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三环三楔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三辅是指“两圈三区、多带多园”的农业空间格局、“一湖多廊、三环三楔”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和“一城两翼、多极六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发儒在发布会上表示,《规划》增强了合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合肥都市圈区域协同,推进合肥长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提升合肥国际服务功能。保障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推进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时通勤圈建设,引导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协作格局。
支撑合肥-南京都市圈双圈协同联动。共建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强化生态廊道与绿心协同保护,共同开展淮河、洪泽湖、女山湖等跨界生态空间协同治理,强化综合交通互联、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乡融合共进,推进区域空间协同目标共达。
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规划建设
在坚持科创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方面,《规划》提出,全力支撑滨湖科学城、未来大科学城等科创片区规划建设,保障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合肥光源等重要科创平台建设,助推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昭海表示,《规划》有很多创新之处,坚持全市一盘棋,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立足保安全、保战略、保重点,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705.17万亩的全市耕地保护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618.52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28.40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1289.29平方公里。
同时,将合肥市近一半的新增空间资源,布局在滨湖科学城、G60科创走廊和江淮运河(引江济淮工程)生态创新走廊,保障“一城两廊”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引导创新空间与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同时,有序引导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等园区内的传统优势产业向外围产业新城转移。
此外,《规划》还全面对标长三角先发城市,坚持提标扩面,合理布局文教卫体等服务设施,加强薄弱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努力提升城乡融合的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重点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
在《规划》中,不少民生亮点值得期待。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雪鸿介绍,合肥市将解锁一串“幸福密码”、定制一颗“璀璨钻石”、分享一捧“山水诗意”,让合肥市民在家门口感受美好生活。
合肥环城公园被誉为“翡翠项链”,《规划》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点打造一条新“翡翠项链”,串联起城市的主要中心,并融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
《规划》提出,以“群湖为核”,打造“1412”公共活动中心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内部的小型湖泊水体,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和功能组织的核心,围绕湖泊水体,塑造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复合、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其中,骆岗核心区与老城、天鹅湖、东部新中心以及滨湖4个一级中心则构成了一个“钻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结构,这里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与重要舞台。
《规划》还提出,要统筹城乡融合的山水格局,塑造“大湖风光、江淮风韵、创新风尚”的魅力空间,彰显“四水连岭湖,三楔伴绿城”空间形态特色。比如依托十五里河、南淝河、江淮运河、店埠河等主要河流,突出“四水”北连江淮分水岭、南入巢湖、串联城市特色空间的骨架作用。同时,编织诗意栖息的休闲空间,守护乡村田园风光,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常态。
构筑“两区四带”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
《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撑塑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魅力空间。
构筑“两区四带”的历史文化保护框架,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丰富多样的景观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其中,两区为:中心城区和环巢湖区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四带为:冶父山-汤池三国文化空间带、四顶山-浮槎山-岱山红色文化空间带、紫蓬山-三岔河圩堡文化空间带、南淝河-瓦东干渠遗迹展示带。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更高水平开放。
支持重大交通设施协同建设,支撑全面打造链接全球、畅通全国、辐射全省更具竞争力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陆路上,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航运上,推进港口与内河航道协调发展,支持江河联运、干支联运,建设一体化港口群等。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