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产业 » 正文 »

长丰县陶楼镇:“光伏+智慧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共生

上层种草莓,下层养鱼。

你知道的“光伏+”是怎样的?在长丰县陶楼镇,新兴的棚顶光伏发电、中间种植草莓生菜、下面水产养殖的光伏渔菜养殖模式,将光伏发电、农业种植、水产养殖、观光采摘集于一体,实现了农业生产内部循环。

科里科气鲟鱼在集中箱里自在游弋

5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陶楼光伏智慧农业示范园,只见光伏板架设于大棚顶部,在最底部安装了38个容量25立方米的集中箱,鲟鱼、鲈鱼、鲫鱼等在集中箱里戏水欢游,集中箱上部则悬挂种植着一排盆栽草莓和水生生菜。

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如今上层光伏已经并网发电,中层草莓即将移栽转而种植生菜,下层鱼儿自在游弋。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智慧农业风景图,呈现在眼前这座“光伏+智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大棚。

先说最底部的集中箱养鱼,这一个集中箱体积为25立方米,分别养殖鲟鱼、鲈鱼、鲫鱼、草鱼、罗非鱼等7个品种。

外塘养殖容易受到天气和水质影响,而集中箱养殖不受天气影响,水温、溶氧、PH值等养殖指标都是可控的,一年可以养两茬鱼。

示范园水产养殖经理刘超介绍,集中箱养殖占用土地面积少,养殖的密度大,“传统的鱼塘养殖,一亩产量大概2000到3000斤。我们这一个箱子就可以达到一亩的产量,差不多在4500到5000斤。”

而实现这样高密度水产养殖,靠的是现代化物联网大数据监测系统,如果养殖过程中,各项水质指标数值出现异常,连接手机和电脑的大数据系统就会实时报警。

园区运营负责人李涛告诉记者,目前产业园养殖的鱼类已经开始向盒马鲜生进行销售,“每月送3次货,大约有1500斤鱼。下个月,我们还将向生鲜传奇供货。预计一年产值达150万元左右。”

绿色引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在集中箱上方悬挂种植着一排盆栽草莓和生菜,养鱼的尾水成为了果蔬的水肥。

李涛介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含有鱼类排泄物和饵料残渣,通过反硝化池的三级过滤,尾水在沉淀池里沉淀发酵,再用水肥一体机滴灌的方式把它送到草莓栽培盒子里面去滴灌草莓。同时被果蔬吸收氨氮脱肥后的营养液,又可以循环到养鱼池,供鱼类生长。

“这样就使得水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李涛说,这样的种养养殖方式周期短,加上不施肥不打农药,减少农业污染和肥料用量,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鱼肉也能更加鲜美。

集中箱上方养殖了5100株草莓,采用无土草莓栽培技术。旁边种植的生菜也采用了这种无土栽培模式。

李涛说,第一年试种效果还不错,今年春节前后草莓成熟时,采摘供不应求。目前草莓接近尾声,下月就将改种生菜。

种草莓需要早晚补光用电,尾水循环、养鱼增氧换水也需要持续用电,为此园区利用大棚顶部空间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既解决园内用电,又有效解决了节能减排,多余电能还可以上网交易。

“光伏发电一年大概能发68万度电,一年收益大概在26万元,可以节约碳排放大概在480吨,白天发电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园区的运营。剩下的电还可以上网交易。”李涛介绍。

乡村赋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5月16日,记者见到邵君平时,她正在给鱼投放饵料,除掉生菜残叶,“我每天上班8小时,每个月3000多元收入,离家近也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

据介绍,目前产业园雇了周边7名村民干活,除了务工收入外,当地村民还享受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

“这是新能源+智慧农业的省级试点。”陶楼社区党总支书记陶余东说,“引进这个项目,既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创新实践,也利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据悉,该产业园投资1300万元,目前占地15亩,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75天后建成,未来还将扩建至50余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及研学游等。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洪/文高勇/摄 通讯员 王梅

原标题:上面发电 中间种菜 下面养鱼

合肥这里的“光伏+智慧农业”模式实现生态共生

来源:江淮晨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