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变现”,山水能“生金”!我今年60岁,按说挣钱能力远不如年轻人。不过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我们村成立后,我直接把自家152亩山林存入“银行”,成了“储户”。经过这家特殊的“银行”运作,我能享受到每年70元/亩的“变现”,并且10年一次结清。10.6万元的钞票已经装进了我的口袋。
这样的好事,以前我想都没想过。
获得《生态资源受益权证》的杨冬明。
曾经在我的认知中,靠“卖力气”“卖木材”才能挣钱。我们村位置偏僻,山场面积有9000多亩,山多田少。尤其是20年前,村里只有一条进山小路。交通不便,村里人只能靠山吃山,通过种植山货、卖杉木维持生活。那时候村里年轻人不少,大伙一起出力砍树,再把树运往外地卖,基本一立方杉木能卖1400元。不过渐渐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人工、运输成本高,卖杉木的价格一天不如一天,靠“卖木材”挣钱几乎越来越难。
2017年,村里传来好消息:村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工作成果进行林权制度和农村“三变”改革,由村“两委”干部牵头,动员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将确权承包的零散低效益碎片化的山场、旱地、农田、水域等生态资源,逐山、逐田、逐户登记造册,存入“两山银行”,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资源,并发给农户《生态资源受益权证》。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虽不懂,但“不觉明厉”。村干部一一解释动员,“两山银行”就是把农户手中碎片化的林业生态资源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通过股份合作、发包租赁、委托运营、服务创收等形式,交到投资者手中运营,实现的是“零存整取”的作用。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2021年,“两山银行”挂牌成立,我赶紧把自家山林存进“银行”,等待“银行”专业托管。
不久,让我和其他“储户”激动地拍巴掌的好消息一个个接连而来。“银行”把存进来的低效益土地,根据区域、地形、地块大小、土质、土壤肥力等不同进行分类,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地进行规划,提出产业发展可行性建议,形成资源对外推介招商,让懂技术的大户来经营。
经过几年发展,土地被充分利用,“荒山”变成“花果山”。村里已经先后有宁国詹氏集团、浙商茶叶营销大户及本村种养大户前来转包土地,发展香榧、白茶、果园等特色产业,先后建成了1150亩白茶、1000亩香榧和120亩果园三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目前基地上香榧、果园已经挂果,白茶实现采摘。
大伙腰包越来越鼓,村里产业越来越火。我和村民也自发从“砍树人”成了“护树人”,共同守护身边一片绿。
杨冬明 (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村民) 宣城日报记者 刘畅 整理
原标题: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家门口的“两山银行”——
来源:宣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