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产业 » 正文 »

宣城南漪湖:湿地新生 构筑水清河畅生态屏障

春日的宣城南漪湖碧波荡漾,在长溪河入湖口处,却是一片机械轰鸣、泥浆翻飞的繁忙景象。挖掘机的钢铁臂膀此起彼伏,推土机在泥泞中前行,将杂乱的湖滩堆砌成规整的塘埂轮廓。工程车穿梭如织,载着土方倾泻在规划中的生态滞留塘区域。机械轰鸣声与飞鸟鸣叫声交织成独特的春日乐章。

施工现场。

这里是南漪湖入湖口生态湿地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作为一项总投资达1.1亿元的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自启动以来稳步推进,整体工程进度完成60%。450天的工期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曾经密布围网与养殖浮筒的湖滩正在发生深刻蜕变——这片水域正在被精心重塑为一道拦截污染、净化水质的生态屏障,为南漪湖的水生态系统修复筑牢根基。

站在大坝上远远望去,一个占地1270亩的生态湿地正在逐步成型。项目副经理王亮宇头戴安全帽,手持施工图纸,正与技术人员核对标高数据。“去年9月开工时,这里还是成片的废弃养殖塘,水体浑浊发绿。”他指着远处正在翻新的路基,曾经堆满饲料的淤土正在被挖机一铲一铲地翻过来。“待到年底完工,这片湿地将成为南漪湖的‘生态卫士’,拦截和净化上游来水,保护湖区水质。”王亮宇的语气中透着一丝自豪。

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即将被赋予全新的生态意义。根据设计规划,湿地项目建设采用的是“塘—湿”工艺,通过生态滞留塘、浮叶植物塘、挺水植物塘及多级沉水植物塘的协同作用,构建分级水质净化系统。各湿地单元分工明确,协同实现水质净化目标。旱季时,通过翻板闸调控,将长溪河来水引入湿地系统,经深度净化后清水直排南漪湖;雨季则优先截流初期雨水径流,利用湿地生态功能进行高效净化处理。项目同步实施基底修复、植被恢复及水体生态修复三级联动机制,形成系统性生态修复体系,最终构建起长溪河入湖前的生态屏障。

“等到6月份,湿地的各类挺水植物就基本栽种完成,既保证了生态适应性,又兼顾了景观效果。”王亮宇话语里带着期待,“69公顷乡土植物覆盖,84%的绿化率,未来这里会是四级净化‘流水线’。”通过“种植床—沟壑”相间的巧妙布局,湿地将形成折流式水流。蜿蜒的水道将水流速度放缓,污染物逐级沉淀降解,从浑浊到清澈的蜕变在此悄然发生。

南漪湖的未来,不仅是一片清澈的湖水,更是一个生态与城市的共生样本。根据《宣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片湿地将成为环湖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与周边的河湖生态缓冲带共同守护南漪湖的生态系统。曾经被围网切割的湖面,那些密密麻麻的养殖浮筒,那些为短期利益牺牲的生态空间,正在被重新编织进自然的经纬。

施工现场,挖掘机的影子在湖滩上拉得很长,而南漪湖的生态修复之路仍在继续。当湿地最终建成之日,长溪河的来水将带着新生的清澈,缓缓注入南漪湖的怀抱,昔日的“珍珠蚌养殖塘”将重现“半湖碧玉半湖云”的生态画卷。( 记者 严震/文 特约记者 余克俭/图)

原标题:南漪湖:湿地新生 构筑水清河畅生态屏障

来源:宣城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