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公益 » 正文 »

“安徽好人”王双喜:“环保卫士”的公益“长征路”

在亳州,有这样一位“安徽好人”,他20年如一日投身环保事业,累计行程一万八千多公里,开展徒步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等活动1200余次……他就是首届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全国第八届“母亲河奖”获得者王双喜。

王双喜正在参加清理垃圾志愿活动。

母亲河的“护卫者”

王双喜是土生土长的亳州人,从小生活在涡河岸边,涡河在他的印象中一直是美丽、清澈的。“2003年,我发现涡河上出现不少垃圾,河水看着也不那么干净了,真的很痛心。”从那时开始,他就在工作之余沿涡河两岸捡拾垃圾。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涡河环境,2009年,王双喜采用“健身+公益+环保”模式,发起“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行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环保爱好者加入进来。每到周末,王双喜就组织徒步爱好者边沿着涡河徒步,边捡拾沿路垃圾,同时召集志愿者当起了涡河的“美容师”,打捞河里的塑料盒、塑料瓶、枯枝烂叶等,并租用船只清除杂草和漂浮物。

如今的涡河,已从过去的美丽障碍,华丽变身为城市的屏风、生态新名片、休闲的滨水绿廊,但“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活动仍然在继续,每到周末依然可以看到王双喜和志愿者们那道捡拾垃圾、清理河道的“志愿红”风景线。

2018年,王双喜发起的“护卫母亲河 天蓝绿水行”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秸秆禁烧的“行动者”

亳州是农业大市,以前午季、秋季农作物收获之后,农民就把秸秆就地焚烧,易引发火灾,还会产生大气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了解这些弊端后,从2010年6月开始,王双喜就带领志愿者们到谯城区各乡镇开展秸秆禁烧宣传。

“村民们多年养成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有的人甚至当面说我们‘多管闲事’‘吃饱撑的’,而且午季宣传秸秆禁烧的时候,烈日炎炎、酷热难当,一不小心就会中暑。”王双喜回忆说,当初开始进行秸秆禁烧宣传的时候非常艰难。

2017年6月的一天,王双喜和志愿者们在谯城区大杨镇宣传秸秆禁烧。他们冒着30多度的高温,从一块麦地到另一块麦地,向村民宣传秸秆禁烧的重要性,鼓励村民回收利用秸秆,既能喂羊喂牛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返程时,王双喜因肾结石发作腹痛难忍,同行的志愿者搀扶他返回车上,紧急送到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因病情复杂,又转到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进行肾结石取出手术。“当时天特别热,带的水早就喝完了,不然也不会突然发病。”王双喜说。

手术后不久,王双喜又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宣传秸秆禁烧。在他的带动下,大家更加坚定了做好秸秆禁烧宣传的决心。如今的药都大地,随着秸秆禁烧政策的深入推行,午季、秋季再也看不到焚烧秸秆的现象。

垃圾挑战赛的“发起者”

2019年,王双喜创办了垃圾清理挑战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捡拾的垃圾最多、清理得最干净。

第一次挑战赛上,王双喜和志愿者们一起,利用耙子、铁锨、垃圾夹等工具清理路边垃圾,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共清理十余袋、100多公斤垃圾。比赛结束后,王双喜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但看到道路两侧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感觉一切付出都很值得。该挑战赛活动自开展以来,已举行了很多场,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带动了很多单位参赛,进一步激发了环保志愿者们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

垃圾清理活动不仅是一项挑战,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王双喜坚信,一颗星虽然光芒微弱,但无数颗星辰就一定能照亮夜空。如果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环境保护久久为功,无论道路多么漫长,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王双喜说。(李鹏 孙凌)

原标题:“安徽好人”王双喜:“环保卫士”的公益“长征路”

来源:亳州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