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时评 » 正文 »

践行一江碧水向东流中的“安徽担当”

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胜景,是国家赋予八百里皖江的“绿色担当”,也是安徽高质量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担当”,更体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安徽担当”。安徽应进一步推动照单清号向高位推动、谋一域向谋全局、水中治标向岸上治本、行动落实向成效评价、绿色意识向生态文化“五个转变”,来践行一江碧水向东流中的“安徽担当”。

加强党的政治责任担当。将皖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等为抓手,全面落实皖江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约束机制;科学设计皖江污染防治成效考核体系激励与追责软约束机制,对于基于地方实际探索出典型做法、特色经验的,给予表彰奖励和政策倾斜;对于落实不到位、问题突出、负面影响大的,则依法依纪追责。

落实长江保护法的法律担当。长江保护法为长江保护夯实了法律基石,让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坚持预防为主、系统治理,将皖江生态环境修复保护高位推进,融入地方发展规划;沿江5市切实落实生态环境管理要求,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细化、分解、落实生态环境管控方案;坚决贯彻执行禁止性规定,从岸上解决水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强化科技供给的技术担当。发挥安徽科技创新优势,深度整合技术创新资源,聚焦交叉领域、多学科、多层次联合技术攻关,立足生态系统整体性、皖江流域系统性、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强化重大水环境问题治理技术、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控制及修复、水风险监测与评估等使用技术集成与验证推广;将美丽皖江智慧生态建设对接沿江5市智慧环保建设,为一江碧水安装智慧眼和云图。

推进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担当。协同皖江生态环境保护江、河、湖、水、湿的全生态保护,对生态环境一体化评估调查,打破各生态子系统不衔接问题;协同沿江5市水、路、港、产、城等全局域发展,统筹岸上与水中一体化发展,破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难问题;协同沿江5市、长三角三省一市、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全流域共保护,完善跨界生态补偿、省际协商合作、联合执法保障等机制。

探索皖江的生态价值担当。保护皖江生态环境,深入推进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统筹生态补偿基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湿综合补偿方式;盘活皖江生态资源,以确权、上市、交易、流通来实现皖江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优化皖江生态产品供给,提升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产品等价值,统筹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作者陈芳  单位:安徽大学)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周虹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