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江淮时评 » 正文 »

“小地方”离新能源车充电自由还有多远

“到底是买油车,还是买电车?”当网友向荐车博主咨询时,他大概率会回答:

“住一二线大城市,有充电条件的‘老铁’可以买电车;如果是住在中小城市或县里、乡里的,买油车。”

这样的荐车之言,虽有些直接,却是大实话,刺痛了不少人的心:“咱们小地方,什么时候能实现充电自由?”

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布局呈现“城市密、农村稀”“一二线城市密、中小城市稀”的特点,中小城市及县城、偏远乡村存在公共充电网点少、充电桩配备不足、管理不善等现象,不仅让车主有“续航焦虑”,更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普及。

一方面充电设施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用车需求愈发旺盛。如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用户的购买力较强,但也更加精打细算,注重能源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小地方“局限”了行驶里程,用车范围半径不大,无非是上班、接娃、购物、走亲戚等,充一次电能跑不少天,是新能源汽车的“天然应用场”。

可现实中,中小城市及乡村的充电设施现状陷入怪圈:充电设施少、充电不便—用户偏少—投资充电桩利润回报率低—不在中小城市及乡村布局—充电设施少、充电不便……

如何走出“死循环”?这需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多重发力。

近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布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名单,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颍州区,淮南市寿县、凤台县,芜湖市无为市,滁州市凤阳县等试点入选,每个试点预计可获450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发挥了有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将给地方铺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供动力和底气,地方可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充电设施的地区,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正在充电的车主 过仕宁/摄

财政资金的支持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以安徽为例,2024年,安徽怀远县、岳西县、歙县入选第一批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每县获得首批中央资金3960万元。三个试点县当年共计新建充换电设施319座,培育了公交专用场站、四好农村路、主城区公共停车场等多种应用场景,县级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带动了试点县及周边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比如,岳西县2024年新能源汽车上牌615辆,市场渗透率达30%,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

然而,光靠政府行为和财政资金补贴是不够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运营、管理、维护,需要专业化企业的投入,若“只建不管”,只会看到更多疏于管理的“废桩”“僵尸桩”。此外,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人口密集度低,用户偏少,充电桩投资回报利润率不如大城市高,纯市场化推进或单一市场化路线都难以行得通。

实行多样化的市场运行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和覆盖率。

在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可实施“电网企业主导+汽车厂商主导+专业充电公司主导”三种模式。电网企业具有电能提供的条件,汽车厂商拥有庞大的终端销售网络及充电桩运营经验,专业充电公司则有着充电桩建设维护管理的技术条件,各有各的优势。政府财政补贴叠加三条市场化路线并进,或是破解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充电桩覆盖率低的最优解。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政府与市场形成高效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后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小地方” 充电不便这样的“成长烦恼”必将得到解决,基层更为庞大的消费动能也将加速释放。(王弘毅)

原标题:安徽时评 | “小地方”离新能源车充电自由还有多远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