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安徽拟推城市生命线工程技术标准 正在征求意见

未来,桥梁监测或将通过AI病害识别模型,实现各种桥梁病害及风险的识别,更好地保障出行安全。4月16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施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发布,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这项新标准有望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提升全省城市安全风险整体防控能力。

城市生命线是指城市的燃气、桥梁、供水、排水、供热、综合管廊等与城市功能和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不过截至目前,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并未出台相关标准规范,来指导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建设和设计工作。

为了实现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安全风险的整体防控能力,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省住建厅组织编制了本次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提出,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施的建设应根据监测对象的安全需求,通过评估确定需要防范的具体风险。城市核心区、重要公共建筑、人员密集及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重要场所等,老旧及其他泄漏风险高的设备管段及其相邻空间,城市特大及重要的桥梁、超载严重和易受撞击的主干道桥梁、历史保护桥梁等,风险评估为Ⅱ级及以上的场所和设施,应纳入监测对象。

其中,燃气应在高压、次高压管线,人口密集区中低压主干管线,燃气阀门井内,燃气管线相邻的雨污水、电力、通信等管线及地下检查井,有燃气管线穿越的密闭和半密闭空间和燃气泄漏后可能通过土壤和管线扩散聚集的空间,燃气爆炸后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空间等区域优先进行监测。

供水应在人口集中地,交通枢纽,医院、学校、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泵站出口、管网末梢、主干管交叉点,管网其他脆弱点位置,供水生产调度水力模型校验点等区域优先进行监测。

热力应在热力站进出口,经常启停和改变供热介质参数的管线,位于或穿越重要交通枢纽、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人密地段的管线,存在地质灾害影响的管线,城市基建区域内易形成交叉施工的管线,老旧主干管线等位置优先进行监测。

桥梁应在受力较大、变形显著、易损部位,影响桥梁主要部件安全耐久性和结构整体安全性的部位优先进行监测;已有病害或损伤的部位,应针对性增加监测测点数量。

此外,征求意见稿要求城市生命线工程监测设施应配置智慧应用功能。

比如,供排水、热力监测部署的边缘计算设施可以通过AI模型预测管道淤积规律,精准制定清淤计划;桥梁监测可以通过AI病害识别模型,在前端实现各种桥梁病害及风险的识别。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吴奇

原标题:AI病害识别模型守护桥梁安全 安徽拟将推出城市生命线工程技术标准 有望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来源:合肥在线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