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长三角生态环境宣教联盟生态文学座谈会举行
近日,由省生态环境厅、省作家协会、盐城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4年长三角生态环境宣教联盟生态文学座谈会暨采风活动在盐城亭湖区启动。
如何提升碳排放数据准确性可比性?专家学者建议加快碳监测与计量体系构建
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全国碳市场健康运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而碳监测与碳计量,是确保碳排放数据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
黄河进入年度封河期 为何会出现凌汛灾害?
当流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流冰所受的阻力大于水流的输移力时,大量流冰会在弯道、分汊、浅滩、河道束窄处卡堵、滞留,容易造成冰塞壅水,从而形成凌汛灾害。黄河出现首凌...
12月16日0时启动!安徽发布重污染天气省级橙色预警
经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并报省政府负责同志审批同意,决定发布重污染天气省级橙色预警,于12月16日0时启动省级Ⅱ级响应。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中国已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国家
目前,“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刚过5%提高到13.84%。截至2023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
世界气象组织:未来3个月拉尼娜现象出现可能性超过50%
世界气象组织11日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未来3个月,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超过50%,预计此次拉尼娜现象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
水利部启动2024至2025年珠江枯水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
通过实施本次“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西江、北江下游河道径流量将持续增加,可有效压制珠江河口咸潮,增加珠海等地当地水库群蓄水量。
我国携手南海周边国家完成对160多条入海河流的沉积物采样
自2008年以来,我国牵头与南海周边8个国家30多个研究机构紧密合作,现已完成对160多条入海河流、以及各国大陆架(含领海)的调查和采样,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
全面通水10周年!南水北调工程塑造我国水资源分配新格局
10年来,这个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正在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工程下一步怎么调?水利部划重点
12日上午,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安徽发布爱鸟护鸟倡议书 公布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举报联系人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自然资源,不仅为我们的环境增添了无限生机,还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 科技创新持续为荒漠化治理赋能
截至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无人机送外卖!记者探访全国首个“碳中和”水上服务区
长江是“黄金水道”,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行至长江的船舶,每天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若处理不到位,会对长江水质造成影响。“碳中和”水上服务区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