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江淮一线 » 正文 »

合肥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11月将正式获得授牌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初夏时节,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芦苇翩翩,鸥鸟翔集……环湖而行,这样的美景随时映入眼帘。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2020年8月19日,在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巢湖防汛救灾和固坝巡堤查险工作,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防止被侵占蚕食,保护好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两年间,合肥市全面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坚持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巢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十八联圩湿地即将迎来重生

站在肥东县南淝河入湖口的大堤远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水草丰茂,河汊纵横,绿岛星罗棋布,景美如画。

这片湿地曾是巢湖近岸的自然蓄洪湿地。然而上世纪60年代起,因不断围湖造田,湿地生态功能遭到破坏,自然蓄洪功能丧失。临近圩区的长临河镇施口村,很多村民都不愿回忆当年,由于经常发水灾,家里经常被淹,生活十分困苦。

2016年,当地政府决定在十八联圩实施退居退渔工程,1.2万人搬出圩区,3500亩鱼塘水面清退,湿地治理的一、二、三期工程也随之开展。

湿地是“地球之肾”。为了恢复生态,合肥市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10处湿地,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十八联圩湿地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

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除十八联圩湿地处于工程扫尾阶段外,其他湿地均已建成。

走进十八联圩湿地,水道相连,水面上有不少淤泥堆成的小岛,它们并非简单堆积。“这些岛底部铺了防渗膜,中间是塘底淤泥,上面种植水杉、乌桕等乔灌木,形成‘生态渗滤岛’。”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介绍,这些植物根逐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同时也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地。目前,十八联圩有33座“生态渗滤岛”散落在湿地中间的水面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十八联圩湿地三期工程水生植物栽种已近尾声,总出水泵站工程也已进入尾声,整个工程即将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特殊时期可蓄滞洪水1.3亿立方米,年净化入巢湖污染水量近3亿立方米,氨氮和总磷消减率约30%。十大湿地也将串珠成链,把巢湖点缀得更加璀璨夺目。

“四源同治”还原一湖碧水

在肥东县长临河镇入湖口,一台环保绞吸船正在突突作业,将湖底的淤泥吸上来。

“巢湖湖底淤泥中集聚沉淀的氮、磷,是造成巢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开始,合肥市启动巢湖生态清淤试点项目,通过内源治理来破解富营养化难题。该试点工程总清淤区面积约5.52平方公里,清淤工程量约158.8万立方米。

据介绍,环保绞吸船每小时可以吸抽350立方米淤泥。这些淤泥通过浮管、潜管经垃圾筛分系统后,被输送到陆上排泥场的泥浆沉淀池。沉淀后的淤泥进入污泥浓缩罐絮凝,再进入固化车间进行机械压榨处理,进而实现泥水分离,最终形成泥饼,用作矿山修复用土。还有一部分淤泥会输送到水上排泥场,通过土工管袋脱水固结技术,用于湖滨湿地带修复。

治源才能治本。实际上,早在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之初,便确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治水方略。在前不久出台的《安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更明确,巢湖综合治理将聚焦“四源同治”多点发力。

整治“点源”污染,合肥市85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出水标准一级A以上,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全面提升。整治“线源”污染,以河保湖,全面推进清水型河流保护性治理工程,对入湖重污染河流重点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整治“面源”污染,开展城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全部“清零”;流转土地12万亩推广水稻绿色种植,2021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整治“内源”污染,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蓝藻深井处理装置3座,拥有3艘移动磁捕船;持续推进巢湖禁捕和增殖放流,取缔拆解5223艘“三无”船舶,3464艘有证渔船全部注销。

蓝藻防控让群众看得到变化

家住滨湖新区万达揽湖苑的市民邹德银,平日里喜欢带孩子到巢湖边散步游玩,孩子们也喜欢到岸上草原踢球、放风筝。往年暑假气温高,巢湖蓝藻暴发,气味难闻,她都带孩子回六安老家待上一段时间。“这两年已经明显改善,特别是去年夏天,竟然没有闻到臭味了,今年夏天我们打算继续留在合肥。”

一直以来,巢湖治理最难是治藻。2021年入夏后,合肥市调动一切资源力量,全面向蓝藻宣战,让沿湖居民“看得到变化、闻得到变化、比较到变化”。

为了保证蓝藻防控工作有效开展,合肥市建立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组建常态化蓝藻防控组织机构和蓝藻打捞队伍。加大蓝藻应急处置设施建设,沿湖共建成藻水分离站5座,处理能力1.8万吨/天,建成蓝藻深井处理装置3座,处理能力28.6万吨/天;配备磁捕船及浅水区辅助打捞船只150余艘。

同时,加强巡查监测预警,每月对巢湖湖体及环湖河流开展水质监测;每年4月至10月蓝藻水华预警监测期间,每周对巢湖湖区及饮用水源地进行巡测,组织专门力量每天对沿湖蓝藻状况进行巡查,及时发布和报告蓝藻巡查情况。

经过不懈努力,蓝藻发生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巢湖湖区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为5月30日,与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监测到蓝藻水华时间推迟约2个月,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基本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异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一步,合肥市将持续打好巢湖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5年,流域国考断面稳定达标,巢湖全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到2035年,力争巢湖全湖水质达到Ⅲ类,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建成。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的“最好名片”精彩呈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再添世界级名片!合肥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合肥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日前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其中,我国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7个市(区)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占13个,位居第一。

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最高、分量最重的一项荣誉,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2018年,全球18座城市获得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我国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6座城市位列其中。合肥获此殊荣,一方面是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另一方面是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宝库”“人类文明的摇篮”。合肥市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湿地区,环抱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市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11.35%。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使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2018年,合肥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为依托,不断加快环巢湖湿地建设,提升合肥“大湖名城”的国际形象。2019年8月,合肥市出台创建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同年11月,经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组评估,合肥市被列入国际湿地城市遴选名单。

今年5月27日,《湿地公约》常委会审议通过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我国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7个市(区)成功入选。6月8日,《湿地公约》官网发布上述城市获得认证的公告。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获认证的城市将在大会上获得授牌。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