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俯瞰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任集村,4500亩水面上,光伏板如蓝色波浪般铺展,与远处转动的白色风车、已停工的火力发电厂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因采煤塌陷而被迫整村搬迁的“伤疤地”?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名单,任集村赫然在列。这座皖北平原上的村庄,如何从资源枯竭的困境中突围,走出一条“渔光互补、循环利用”的零碳新路?大皖新闻记者深入探访,探寻这一皖北小村的绿色转型故事。
沉陷区变身“阳光银行”
“以前塌陷坑洼的地种不了庄稼,水面荒着长杂草,村民只能外出打工。”任集村党总支书记任华伟说。
2007年整村搬迁后,村里人守着“烂水塘”,“穷得叮当响”。转机出现在2018年——村委会将2509亩闲置水面租赁给淮北鑫能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建起了漂浮式光伏电站,每年能给村集体增收120余万元,昔日的“废弃地”终于成了“聚宝盆”。
连片的光伏板正在发“绿电”,与远处已关停的火力发电厂形成鲜明对比。
“光伏板遮阴抑制藻类繁殖,反而适合水产养殖。”淮北鑫能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开华介绍,项目年发电量可满足3万户家庭需求,板下水域养殖的鱼虾每年还为村民带来6万元分红。国网濉溪县供电公司配套建设的35千伏变电站,更让绿色电力实现高效消纳。
水面发电、空中鸟飞、远处已关停火电厂构成一幅生态画卷。
田间地头的“循环密码”
走进村民马香芳的生姜田,一股淡淡的沼液气味扑面而来。“用沼液施肥,姜苗壮实还省肥料钱!”她笑着说。村里将秸秆送往附近的生物质发电厂,年消耗3万吨,相当于节约1.5万吨标准煤;鹅粪与秸秆混合堆肥还田的循环养殖项目也已提上日程。
“资源吃干榨净,污染变废为宝。”任华伟算了一笔账:全村可再生能源产量是能源消费的8.5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5万元,较2018年增长近百倍。
向天借“光”,让采煤沉陷坑成了聚宝盆。
低碳生活成新风尚
傍晚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王宁宁掰着手指细数变化:“屋顶光伏省了电费还能收租金,路灯、热水器都用太阳能,连杀虫灯都是光伏的!”目前,全村800多户安装屋顶光伏,电力公交、充电桩等设施逐步完善。
更深刻的变化在理念。乡村振兴超市用积分奖励低碳行为,学校开设环保手工课,红白理事会推行“宴席不超10桌”……“零碳”正从产业延伸到生活。淮北市乡村事务中心主任张勇评价:“任集村探索出一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湖中的大鱼与远处的风力发电“大风车”相映成趣 安徽日报记者程兆摄
记者手记:让生态“包袱”成为发展优势
从靠煤吃饭到“靠天致富”,任集村的转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启示在于:零碳乡村建设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立足本土资源,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优势。当绿色产业扎根乡土、低碳理念浸润人心,乡村振兴便有了更可持续的底气。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