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

生态环境局局长专访 | 滁州:保护蓝天白云 打好“开局牌”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近年来,滁州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依法科学精准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2020年度滁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优秀”等次;2021年,滁州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二级标准,多项指标创有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佳,省对市空气质量考核两项为历年考核最好位次,为“十四五”蓝天保卫战实现良好开局。

日前,滁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子非接受了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和安徽环境新闻网的专访,详细介绍了滁州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成绩及所付出的努力。

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滁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步的一年,请您介绍一下过去一年滁州环保所取得的成绩。

张子非局长:2021年,滁州市PM2.5平均浓度首次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于省年控目标8个微克/立方米;滁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2%,优于省年控目标5.8 个百分点;全市CO、SO2、NO2达国家一级标准,PM2.5、PM10、O3达国家二级标准,多项空气质量指标创有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佳;省对市空气质量考核的三个指标取得两个满分(PM2.5年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PM2.5季度考核指标全省第七,为历年考核最好位次,“十四五”蓝天保卫战实现良好开局。

记者:成绩背后都是努力和付出,过去一年滁州环保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采用了哪些具体方法?

张子非局长:一是全面治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坚持减污降碳为主线,实施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扎实开展全市扬尘、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累计出动23540余人次,现场处置餐饮油烟、扬尘、散乱污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623起。

二是精准治污。编制《滁州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和《滁州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展污染物来源解析,摸清全市污染成因。按照“夏治臭氧、秋冬治PM2.5”为主线,开展常态化“秋冬会战保健康”和“战臭氧保优良”两个专项行动,依托四大系统,建立五重调度机制,即:微站数据异常升高即时调度、企业在线监测上个小时超标下小时调度、激光雷达扫描高值实时调度,VOCs走航监测发现当时调度,前一天未完成整改的市大气办主要负责同志第二天跟踪调度,直至依法处置。

三是科技治污。编制项目并争取国家和省级大气专项资金11750.51万元用于提升大气治理能力提升,累计投资近1亿元,先后建成大气网格化和工业园区空气质量综合监控系统,17套黑烟遥感系统,4套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对经常进出城的1992辆重型柴油货车、年销售量5000吨以上加油站和252家重点涉气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依托先进科技,形成“地、空、天”立体化监测和污染溯源系统,实现科技赋能。

四是依法治污。持续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群众关注领域专项执法检查,全市共双随机抽查企业961家次,整改环境问题260起,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07件,其中按日计罚1件、查封扣押29件、停产限产6件、移送拘留6件,移送公安机关污染犯罪案件4件。

五是系统治污。一次源管控实现常态化,扬尘治理紧抓不放。建立6+6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去年11月8日-12月31日,全省开展秋冬季扬尘治理攻坚行动期间,我市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5%,改善幅度全省第二。二次源管控实现精细化,全市火电企业全部达到超低排放,9条水泥生产线全部完成省地标改造,其他重点行业全部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新增涉企重点行业全部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全年累计减排氮氧化物10307吨,减排VOCs1941吨,为全市经济发展腾出千亿级“环境容量”。

记者:成绩意味着已是过去,站在新起点,请您谈下滁州环保将从哪几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

张子非局长:2022年,我们将深化“1399”布局、奋斗“5688”目标、“五五愿景”,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以臭氧和PM2.5协同管控为抓手,全力保障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标,打好5场标志性战役。

一是全力打好“双碳”工作的登陆战。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完成《滁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报请市政府印发。建立完善碳达峰“1+N”方案体系,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国家首批次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创建,拓宽气候投融资资金渠道,推动我市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光伏、新能源电池等节能环保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行业竞争力。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组织企业积极交易履约。强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增强碳汇能力。加强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严把“两高”项目审批,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停批停建。

二是全力打好PM2.5达标保卫战。秋冬季开展“秋冬会战保健康”专项攻坚行动,加大扬尘源、餐饮油烟和秸秆焚烧整治力度。有序推动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退二进三”。力争2022年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严防PM2.5出现不降反升。

三是全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开展“战臭氧保优良”专项攻坚行动,通过走航监测、现场检查和远程监控,推动企业加大源头替代、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升级改造。实施全市15个省级工业园区和化工集中区“一园一案”治理。力争实现夏季优良天比例再上升。

四是全力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阵地战。完善I/M制度,实现机动车检测与维修闭环管理。常态化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入户检测和柴油车路检路查,依托OBD、机动车遥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推进国三阶段柴油货车提前淘汰,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消除机动车冒黑烟现象。

五是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歼灭战。持续推进县域大气污染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落实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控机制,引导更多企业创建引领级、A级和B级环境绩效等级企业。适时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