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十八联圩湿地里,成群的野鸭在湖面飞行。记者 程兆 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近年来,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2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7处(其中国家级29处,省级28处),初步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率达51.5%。
湿地生态好 候鸟纷纷来
12月14日,记者来到东至县升金湖岸边,只见湖面烟波浩渺,空中万鸟翔集,白鹭、东方白鹳、小天鹅等众多鸟类在湖滩边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升金湖有着“中国鹤湖”之称,是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地之一,也是我省境内唯一以珍稀越冬水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在此越冬栖息的鸟类达170余种、10万余只。
“每年来这里过冬的鸟类数量是越来越多了。”张忠建是升金湖护渔队巡护员,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当了16年的渔民,亲眼见证了升金湖的生态变迁。过去由于升金湖大兴围网养殖,渔业过度发展,长江鱼群洄游受阻,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水质下降到Ⅳ类,越冬候鸟也一度锐减到3万只。
为了保护鸟类栖息地,改善升金湖保护区环境,池州市及东至县、贵池区政府明确规定,湖区全面禁止人工养殖、捕捞,腾出空间,修复生态。池州市县区共投入4亿多元开展了“清湖”行动,拆除人工养殖围网75万米,拆解船只2300多艘,安置专业渔民1331名,清退工业企业11家。经过不懈努力,使升金湖保护区核心区实现了“三无”(无网、无船、无人),越冬候鸟数量开始逐年增加。
“随着保护区生态修复力度的加大,升金湖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湖内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郭劭中表示,为了解决候鸟在升金湖的“就餐”问题,保护区还种植了适宜水鸟取食、栖息的水生植物,覆盖面积约3700亩。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湿地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据统计,全省湿地总面积104.1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7%。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都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儿的乐园”。
近年来,我省通过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湿地保护修复资金项目持续组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十三五”期间,全省退耕还湿12.5万亩、拆除围网约1000万米、修复湿地30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累计投资58.5亿元,实施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退居7005户,恢复修复湿地6.5万亩。
纳入林长制 健全保护机制
“合肥能够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与我们持续不懈地推进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密不可分。”12月14日,在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对记者说。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近年来,合肥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把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规划建设10处湿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发挥湿地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增强湿地聚合效应、生态效益,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
“前两天我们巡护时,看到100多只天鹅来这过冬。”十八联圩湿地巡护员李业炳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巡护,“巡护工作主要包括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采,冬季防火等。”李业炳说,政府对十八联圩湿地的综合治理,让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水越来越清,蓝藻越来越少,鸟儿也越来越多。
环巢湖十大湿地串珠成链,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调查显示,环湖湿地植物达562种,鸟类达303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
“我们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行网格化巡护机制,将林长制巡护系统与湿地资源管护深度融合。”罗法龙表示,在全面完成十大湿地“建”的基础上,下一步做好 “管”“用”后两篇文章,巩固湿地建设成果,加强养护管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筑牢巢湖生态屏障。
湿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修复机制,我省先后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重要湿地保护制度实施方案》《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安徽省级湿地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将湿地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纳入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内容,并将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河长制考核内容。
跨区域联动 形成保护合力
12月15日,记者来到石臼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湖面热闹非凡,体型庞大的鸿雁、轻盈优雅的天鹅、胖乎乎的豆雁……
石臼湖地处苏皖交界处,是三区一县(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区,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的界湖,是安徽境内越冬水鸟重要的栖息地之一。2017年,三区一县签订《石臼湖共治联管协议》,携手呵护下,近年来石臼湖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丰水期还出现过Ⅱ类水质。2022年7月签订的《环石臼湖联合共治协议》,提出将石臼湖打造成全国幸福河湖样板的美好愿景。
“2021年年初,在博望与当涂交界处的湖面发现6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这是近30年来石臼湖首次发现丹顶鹤,也是湿地生态向好的有力证明。”马鞍山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刘思玲介绍,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马鞍山与南京签订《环石臼湖联合共治协议》,达成了环石臼湖“跨界联防联控、共同治理保护、协调解决争议”的共识,合力构建石臼湖生态环保共商、共治、共享一体化发展格局。
“我们建立了石臼湖自然保护区三区一县流域交界水体联合执法机制,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检查,目前已联合开展了5次‘绿盾’专项行动。”刘思玲表示,行动清理整治在自然保护区内非法排污、捕捞、养殖、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共同拆除湖区内围网面积约9.3万亩,养殖单元213个,拆解、拖离船只208艘,清除地笼1800余条。
博望区石臼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王俊介绍,自2017年环湖两市三区一县签订联管共治协议以来,博望区积极落实协议要求,编制实施《石臼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博望区域实施规划》《石臼湖“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2021年4月又与当涂县、高淳区、溧水区签订《长江禁捕共建共管协议书》《河长制合作框架协议》,成立石臼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跨区域检察联盟,推进共治共享,打造幸福河湖。
近年来,博望区围绕加快恢复石臼湖生态环境,拆除区域内围网40万米,完成419艘住家船、1504艘生产及辅助船拆解工作。相继启动了石臼湖北片区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工程、野风港湿地生态治理工程、湖面禁渔、以鱼净水等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巡查管控力度,开展水质联合检测和数据共享,经过环湖各地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目前石臼湖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
“今年以来石臼湖湿地博望区域越冬的候鸟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比往年多。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鹭、绿头鸭等,总数量有1万多只。”王俊高兴地说。(记者 汤超)
原标题:眼下正是候鸟越冬迁徙季节,我省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为候鸟提供安居之“家”——守护好“鸟儿的乐园”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