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

全文实录 | 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

6月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发布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艳辉出席。省生态环境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以及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有关负责同志主持,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先生,向大家介绍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同时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先生, 首先,请曹厅长作主发布。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哨兵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多年来关心、理解和支持安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精神,下面,我向大家介绍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等有关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细颗粒物(PM2.5)连续两年达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状况保持良好,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得到保障;土壤、地下水和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水平;生态质量总体良好,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连续3年超90%。

一、大气环境质量

1. 城市环境空气

2022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5.4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SO2年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NO2年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CO浓度为0.9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O3浓度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8%。合肥、六安、宣城、铜陵、安庆和黄山6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8%,重污染天气天数减少6天。

2. 酸雨

2022年,全省平均酸雨频率为9.2%,有3个市出现了酸雨。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84。

二、水环境质量

2022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监测的210条河流、73个湖泊水库共401个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占86.5%,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点位)占13.5%,劣Ⅴ类断面比例持续为0。

1. 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20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监测的77条支流中,53条水质为优、20条水质为良好、4条水质为轻度污染。

2. 淮河流域

淮河干流水质为优,13个断面中有4个断面水质为Ⅱ类、9个为Ⅲ类。淮河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监测的85条支流中,20条水质为优、41条水质为良好、21条水质为轻度污染、3条水质为中度污染。

3.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干流水质状况为优,2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新安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监测的7条支流中,6条水质为优、1条水质为良好。

4. 巢湖流域

全湖及东、西半湖水质类别均持续为Ⅳ类,全湖及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良好,监测的38条环湖河流中,9条水质优、23条水质良好、5条水质轻度污染、1条水质中度污染。

5. 其他主要湖泊、水库

除巢湖外,全省监测的其他28个湖泊中,14个水质为良好、11个水质为轻度污染、3个水质为中度污染;44座水库中,18座水质为优、25座水质为良好、1座水质为轻度污染。

七里湖水体呈中度富营养状态,23个(座)湖库水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他湖库水体均呈贫营养或中营养状态。

6. 地下水

2022年,全省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102个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以Ⅳ类及以上为主,Ⅳ、Ⅴ类水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地区,满足国家地下水环境区域点位考核目标要求。

7.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2022年,设区市的45个水源地中,有40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5个不达标水源地中,除阜阳市1个地表水水源地因受上游来水影响,2022年1月锰超标外,其余4个均为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受地质环境影响,氟化物和钠出现超标。2022年,设区市水源地取水总量为17.06亿立方米,其中达标水量为16.91亿立方米,占99.1%,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2022年,9个县级市和53个县城所在镇的82个水源地中,75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7个不达标。不达标水源地中,2个地表水水源地总磷、氨氮和5日生化需氧量超标,5个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质环境影响,氟化物和钠超标。2022年,县级市和县城所在镇水源地取水总量为8.59亿立方米,其中达标水量为8.10亿立方米,占94.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三、声环境质量

2022年,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1分贝,同比持平。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6.0分贝,同比降低0.6分贝。全省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97.2%、夜间达标率为83.2%。

四、辐射环境

2022年,全省伽玛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含宇宙射线贡献值)处于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同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接受的各种天然射线的照射水平类似。境内长江、淮河和巢湖流域地表水体、各设区市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正常范围。各设区市土壤监测点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均处于本底水平,这一结果同一般土壤中天然存在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相当,没有异常。在合肥市开展了城市电磁辐射(射频)环境质量监测,电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五、生态质量

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63.69,生态质量为“二类”,同比基本稳定。16个设区市中,黄山、池州、宣城3个市生态质量为“一类”,安庆、六安、滁州、马鞍山、铜陵、合肥、芜湖、淮南、蚌埠9个市生态质量为“二类”,阜阳、淮北、亳州、宿州4个市生态质量为“三类”。

以上,是我对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的简要介绍,详情请参阅《2022年度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曹厅长的介绍,下面我们开始提问。

记者

我是安徽卫视的记者,据了解,年初以来,安徽及周边区域出现了多轮重污染天气过程,我们也感受到一些雾霾天气。请问,安徽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哨兵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大、污染程度最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加之今年以来“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频发,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今年1月以来,全省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4月。截至5月底,全省重污染天数为47天,其中由于沙尘天气导致的重污染天数就有29天,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6市受沙尘影响的重污染天数均达3天及以上。

重污染天气期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强化空气质量形势研判,对各市进行差异化的精准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应急减排措施,确保本地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迅速扭转了不利局面,截至目前,我省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同比均有所改善。

目前,我省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没有摆脱“气象影响型”,面对今年不利气象条件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决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减煤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二是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升级。加强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开展VOCs问题排查整治,有效减少臭氧污染。三是加大移动源和非移动源监管力度。以营运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重点,强化部门联合监管和执法,加快高污染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坚决杜绝“冒黑烟”现象。四是开展面源污染专项治理。紧盯群众身边“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积极推进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继续开展扬尘污染治理排查整治和秸秆禁烧专项行动。五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携手兄弟省市共保蓝天,夏季重点协同沪苏浙地区共治臭氧污染,秋冬季重点加强苏鲁皖豫交界地区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六是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水平,加强空气质量形势研判,提醒公众做好健康防护。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监管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出重拳、下狠手、零容忍”。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希望大家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监督者,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出应有贡献,让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常见的靓丽风景!

记者

我是中安在线记者,巢湖已连续两年基本实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全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请问,安徽在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最好名片方面要采取哪些做法和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艳辉

巢湖治理是“国之大者”,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指示“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省、市两级高度重视巢湖综合治理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调研督导,分管负责同志多次专题研究、现场调度。经过不懈努力,近5年,巢湖水质改善幅度显著。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特别是西半湖,水质由Ⅴ类好转到Ⅳ类,近三年稳定保持Ⅳ类水平;主要入湖河流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好转为Ⅲ类。2022年,巢湖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1203平方公里、最大发生面积133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50.1%、53.1%,均为近5年最小。今年1-4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Ⅲ类。

当前,巢湖湖水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氮磷营养盐浓度远超中部地区湖泊基准值,大面积暴发蓝藻的风险依然存在。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盯紧盯牢盲区和薄弱环节,着力推进污染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巢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巢湖蓝藻持续无异味。

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系统治理加快实施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强力实施《深入打好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推动巢湖综合治理向源头治理、科学治理、高标准治理方向纵深推进。建立完善入湖河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水质目标考核、水生态考核三套指标,形成“量-质-生态”闭环体系,倒逼流域系统治理。二是坚持动真碰硬加快推进巢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精准落实整改措施。以改善巢湖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设定水质目标的河流水质未达标等典型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三是聚焦源头治理持续开展污染治理攻坚。围绕城乡聚集地、工业园区、主要河流和巢湖一级保护区,聚焦源头控污,着力整治点源、线源、面源、内源污染,全面完成入湖排污口整治。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城市初期雨水调蓄、海绵小区改造。2023年,巢湖流域5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污水实现应收尽收、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基本消除。计划3年内,合肥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能力达到58万立方米;新建雨污管网12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340万吨/日;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四是坚持科学控藻确保蓝藻持续无异味。切实加快湖体生态清淤,计划3年内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浓度超过背景值两倍以上区域的底泥清淤。完善以蓝藻深井处理装置和藻水分离站为重点、蓝藻磁捕船为配套、蓝藻围隔、推流器等为基础的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设施体系,持续提升蓝藻水华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蓝藻持续无异味,最大限度减少蓝藻水华对周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影响。五是深化整治面源污染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落实《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围绕32项具体任务,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2023年巢湖一级保护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分别减少20%、10%以上;规模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规模水产养殖尾水达标率达8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双100%。六是坚持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推进巢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围绕“一湖两带八区”巢湖流域生态格局,重点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休渔养湖、空间管控、乡村整治、智慧监管八大类措施47个子项目,逐渐恢复受损的森林、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划3年内,累计完成环湖林带提质增效2万亩,恢复环湖浅水区植物群落500亩,营造万顷生物栖息地,着力构建多层次生态安全缓冲区。

记者

我是新华网记者,今年的生态质量首次采用了生态质量指数(EQI)进行评价。请问,这个指数有什么特点,它的评价结果表明了什么?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曹哨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关于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的职责,2021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首次提出生态质量指数(EQI),取代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用来反映国家、省、市、县四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生态质量状况,2022年正式纳入国家对地方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今年我省也首次采用了生态质量指数(简称EQI)对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我省EQI为63.69,生态质量为“二类”(根据EQI,将生态质量类型分为五类),表明我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人类干扰强度较低、生态结构较完整且稳定、生态功能较完善。

EQI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以客观掌握国家生态质量整体状况为目标,以服务生态监管为主线,聚焦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胁迫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格局反映区域生态系统的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与配置情况,类似对人体的身高体重等外科检查;生态功能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就像体检中对人的“肝、肾、脾、胃”等一般功能指标的内科检查;生物多样性反映了区域物种层次生物多样性状况,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生命力,类似人体“心脏”等核心功能指标的检查;生态胁迫反映了生态系统所受的干扰与压力情况,类似有些人“抽烟、喝酒、熬夜”等对健康的危害情况。

EQI相较于EI,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全面评价。综合考虑了不同区域主体生态功能的特点,如城市建成区、生态功能区(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一般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二是首次把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评价。从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重要生态功能群物种等多角度对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评价,推动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是更加注重尊重和顺应自然。注重不同生态禀赋的地区之间不进行横向比较,注重自身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为引导生态系统质量稳定向好提供监测支撑。概况起来就是“不评本底评变化,努力就有好成绩”。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生态质量地面监测。一是开展生态样地监测。2022年全省已布设样地600多个,“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监测。其中,2023年将开展湿地类型样地调查。二是组织开展遥感监测。开展生态系统类型遥感解译(利用卫星遥感获取林地、灌丛、草地、河流、湖库、坑塘、滩涂、沼泽、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图斑)、野外现场核查,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灾害、重点保护物种数据搜集、数据分析等工作。三是建设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结合多源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整体提升生态监测评估能力,初步形成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为生态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主持人

谢谢两位领导的介绍,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标题:六五环境日 | 202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