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网 » 要闻 » 正文 »

安徽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图为在望江县武昌湖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安徽生态环境优美,承担着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的重任,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设“四廊两屏”等,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86.1%,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十年禁渔效果彰显,“鸟中国宝”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水中国宝”长江江豚逐嬉皖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在江淮大地成为常态。

精准治污 守护碧水蓝天

“以前在家经常闻到刺鼻的气味,天气热了连窗户都不敢开。如今好了,刺鼻的气味消失了。”谈起生活环境的变化,蚌埠市民刘先生高兴地说。

上月,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蚌埠督察。督察组下沉督察发现,蚌埠市禹会区某废旧物资回收站异味扰民,当即交办蚌埠市处置。经查,该废旧物资回收站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未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禹会区相关部门随即约谈该废品回收站经营者,拆除废旧泡沫加工生产线,恢复场地原状。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严的基调,公开督察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广泛受理群众信访举报。今年以来,我省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排查问题7455个,已完成整改6429个,推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近年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集中攻克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把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还老百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2018年到2022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2022年,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0%,降幅位居全国第二。

生态修复 夯实生态本底

在定远县城北郊,泉坞山城郊森林公园如今成了当地人的“网红”打卡地。“这里风光好,空气清新,我们经常来散散步。”60岁的居民刘德银说。

这处风景优美的生态游园,过去是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近年来,当地坚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土地功能、植被重建、美化矿山生态环境等多管齐下,一座林地面积5000多亩、自然风光秀丽的郊野公园展现在定远老百姓眼前。

开展生态修复,筑牢生态屏障,功在青山绿水,事关民生福祉。2021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实施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与此同时,我省统筹推进皖南、皖西两大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两年来,“四廊两屏”涉及县(区)完成人工造林41万亩、封山育林227万亩,成功创建1个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118个森林城镇、1252个森林村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江淮大地生机盎然。林长制改革是我省生态建设领域的一项创举。我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全省5.2万余名各级林长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

深化示范引领,守护青山绿水。三轮试点、十余年探索,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今年6月5日,试点工作迎来新的飞跃。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至此,筹划多年、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样板区建设揭开“面纱”。样板区建设着力推动产业对口合作和人才交流持续深化,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基本形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协同发展新格局。

低碳发展 全面绿色转型

前不久,三峡能源阜阳南部风光储基地阜南储能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共配置90套磷酸铁锂电池组成的储能单元,储能规模全国领先。项目单次最高可以储电60万千瓦时,按照每天充放一次计算,每年释放的电量可以满足9万多户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储能电站好比一个大型“充电宝”,通过与周边的光伏和风电场相连接,在用电低谷期将电能储存在这里,遇到用电高峰时就放电来补充电网负荷,形成了风、光、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每年最多可实现2.19亿千瓦时的电力消纳,相当于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万吨。”项目运营人员邓新海说。

包括新型储能在内,如今,安徽正通过扩大光伏、风电、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推广绿色能源应用,加快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0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新增并网装机的74.2%。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随着“双碳”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我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节能降碳能效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碳达峰十二大行动”。当前,“碳达峰十二大行动”有序开展,我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省生态环境厅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突出“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两大路径,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先进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2022年,省工作专班共推动落地项目1647个,总投资额11549.5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落地共434个,总投资额3992.39亿元。

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全省各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不断呈现、刷新。

原标题: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

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