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发布,5个国家公园规划总面积为23万多平方公里。
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作为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3—2030年,明确了总体要求、边界区划、建设布局、管控要求和弹性管理政策,规划了保护管理、监测监管、科技支撑、管控要求、教育体验、和谐社区等重点任务,将有效保护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适宜性和连通性显著增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整体生态功能持续提升。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分布有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目前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7万多只,园区2万多牧民被选聘为生态管护员。
规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分别管理、分别负责”的工作机制,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68%,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种群超过7万只、雪豹种群超过1200只,长江、黄河、澜沧江地表水环境质量分别达到I类、I-II类、I类,让水质更加优良,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区域全覆盖,达到草畜平衡;到2030年,草地综合植被盖度提升到69%,湿地面积多年平均保有量不降低,藏羚羊、雪豹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健康,监测预警体系达到全覆盖,保持草畜平衡,生态文化发扬光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模式。
大熊猫国家公园
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繁衍生息的自然家园,生活着约1340只野生大熊猫,具有全球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所处区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分布有雪豹、川金丝猴、羚牛、金钱豹、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具有丰富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分布有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黄龙两处世界自然遗产。
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打通13个大熊猫种群的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规划到2025年,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比例超过77%,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超过1340只,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增强,栖息地斑块小于12块,森林蓄积量达到2.33亿立方米,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初步形成,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30%,科研、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全面加强,自然教育受众人数达到500万人次;到2030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比例超过80%,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小于10块,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同域物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70%,自然教育受众达到1000万人次,旗舰物种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自然教育展示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典范区目标基本实现。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跨吉林、黑龙江两省,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毗邻,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分布有中国境内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近年来,园区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稳定增长,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从33%提高到50%以上。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集保护、监测、科研于一体的保护机制,虎豹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截至目前,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已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的数量超过了60只。
规划到2025年,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明显改善,旗舰物种适宜栖息地比例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种群数量超过65只,大中型有蹄兽类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2.2只,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80%,自然教育受众每年达到10万人次。到2030年,东北虎、东北豹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旗舰物种适宜栖息地比例达到70%,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超过60只,野生东北豹种群数量超过70只,大中型有蹄兽类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2.5只,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100%,自然教育受众每年达到20万人次,虎豹公园建设、民生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边防国防建设协调共建多赢,成为全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样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
海南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是全岛的生态制高点,海南岛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当,属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加强雨林生境恢复,海南长臂猿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恢复到6群37只,并设立保护研究中心。
规划到2025年,以热带雨林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野生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38只以上,人工林退出商品性经营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完成热带雨林类型与结构、重点保护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60%,主要水体I-II类水质比例达到98%,管护站点建设完成率达到90%,自然教育受众达到150万人次;到2030年,野生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人工林退出商品性经营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主要水体I-II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完成本底资源调查,全面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等监测监管平台、科技支撑平台、教育体验平台,自然教育受众达到300万人次,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热带雨林珍贵自然资源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
跨福建、江西两省,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海拔高差悬殊,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分布明显,具有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典型生态系统,两栖和爬行类动物资源丰富度高,是东南动植物宝库,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以九曲溪、丹霞地貌、武夷大峡谷等为代表的独特自然景观,奇险秀美、气势磅礴。
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朱子理学文化的发源传承地、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
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了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新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
规划到2025年,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达到65%以上,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超过1100只,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50%,主要水体I-II类水质比例达到98%,自然教育受众每年达到300万人次;到2030年,典型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比达到66.7%以上,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超过1200只,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80%,主要水体I-II类水质比例达到100%,自然教育受众每年达到500万人次,国家公园社区生产生活、生态产业与自然保护更加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王江江 孔祥瑞 曹云 通讯员 宋晓英)
原标题: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