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十大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黄山市
跨省流域补偿守护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入钱塘”,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六股尖的新安江,干流总长359公里,近2/3在安徽境内,经黄山市歙县街口镇进入浙江境内,流入下游千岛湖、富春江,汇入钱塘江。千岛湖超过68%的水源来自新安江,新安江水质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千岛湖的水质好坏,关乎长三角生态安全。
一江新安水,情系皖浙两省。
新安江是黄山市和杭州市两地人民共同的母亲河,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形成了上下游共同保护、协同发展的“新安江模式”。近年来,新安江流域水质稳定向好,探索出一条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共赢之路。
建立推动机制。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启动以来,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以新安江流域水质改善为目标导向,召开专题会议、季度调度会、工作推进会,巩固提升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强化公众参与。全市建成“生态美”超市407家、实现流域重点乡镇全覆盖,并开展“互联网+‘生态美’超市”模式探索,典型做法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建成试运营,截至目前,接待公众 406 批(次),共计8909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试点启动以来,黄山市累计实施项目369个,完成投资200余亿元,补助资金56.8亿元。
开展系统治理。在全省首创农药集中配送模式,全市累计建成规范化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62个,实现乡(镇)级配送覆盖率100%。投入5亿元建成运营泰达环保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由填埋向焚烧转变。投资3亿元的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已建成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
提升监测能力。投入5089万元,黄山市建成由4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组成的新安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及数据管理平台,对全市境内新安江流域水质实现24小时无间断的动态监测和远程监控,并定期开展新安江流域重要过水断面水质手工监测。
强化共保联治。黄山市与杭州市联合印发并组织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优良。今年6月,“新安江模式”提档升级,皖浙两省签订《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样板区建设取得重大政策成果。
长丰县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效明显
合肥市长丰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综合实力再攀新台阶。
生态制度形成体系。坚决落实党政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长丰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各级党委、政府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累计创建生态镇12个、生态村17个。环境宣教持续深入,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党政领导干部做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全县干部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26605亩,森林覆盖率达30.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3%,畜禽粪污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97.46%,全县环境空气优良率达80%。县域省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比例为100%,无劣Ⅴ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噪声环境质量优良,稳定达到考核要求,全县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严守发展空间、生态保护、农用耕地“三条红线”,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开发格局。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工作。
生态宜居水平全面提升。长丰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以“提升乡镇政府驻地、建设新社区、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工作思路为牵引,以“三线三边”全域整治为基础,以拆旧拆违拆破为突破口,以治脏治乱为抓手,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点到线成片,分步有序推进。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擦亮农村环境生态绿色基底,打造“清爽、舒适、美丽”的全域美丽大花园。建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产业配套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由依靠硬件建设为主的“一时美”向全民参与治理的“长久美”转变。
南陵县
“四聚焦”推进产业强、环境美、百姓富
芜湖市南陵县是安徽省山水和人文组合的旅游资源富集区,2011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建成省级生态县。南陵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2020年7月,高标准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2022年10月,成功获评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南陵县实施“清三河治六水”工程,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聚焦创新发展,锚定“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党的二十大以来,南陵县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创新提出“1861”总体发展战略,突出“绿色转型”发展目标任务,明确将“‘两山’实践创新行动计划”作为美好南陵建设十大行动计划之一,确立“五链三区” 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纲领,推动形成“点绿成金、化青为银”的“两山”转化实践样本,进一步打造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南陵模式”。
聚焦厚植绿色,立体筑牢生态环境根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南陵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率先在全省建立县域内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市实现镇政府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南陵“籍山改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予以推广。
聚焦民生所向,一体绘就生态“幸福画卷”。围绕一体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打造城市形态优美、乡村生态宜居、生态空间安全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南陵,以优质优美生态供给最普惠民生福祉,加速打造智慧公园城市。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现已建成省级美丽乡村11个、美丽宜居村庄150个,连续7年获评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优化“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设“三产融合”的活力之城、“三生”融合的幸福之地。
聚焦“绿色经济”,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持续推进工业绿色提质升级。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融入皖南和长三角旅游板块,全面打造“乡约南陵·江南绿岭”旅游风情廊道和7个旅游集聚区,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示范点、A级风景区及休闲农庄等。深度发展“绿肥经济”,推广“一稻一红花”紫云英水稻混种模式,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实用。制定“南陵大米”及紫云英关联技术地方标准,推进稻米、紫云英全产业链发展。
迎江区
强化司法创新 守护一江碧水
多年来,安庆市迎江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长江大保护,以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迎江)经济带建设为主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城市更新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围绕实施数字经济培育工程,加快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经济活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领域,迎江区取得了积极成果,先后形成了“实施长江保护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健全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品质”“聚焦乡村振兴,着力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富民先行区”“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迎江”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连续三届获评全省文明城区。
迎江区位于安庆市的东南部,是安庆经济、金融、商贸、文化中心,拥有41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资源,辖区内的安庆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和对外籍开放口岸,老城、新城,创新、创业,生态、人文在此和谐交融。
迎江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环境资源审判作为“一把手”工程,认真落实惩治与预防并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存要求,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为抓手,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模式,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在全市率先开展涉环资类案件集中管辖,成立全省首家环境资源审判法官工作室。联合公检部门召开涉环资类案件办理、公益诉讼审理联席会议,规范环资案件办理流程。完善与生态环境等行政机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
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审理模式。3年来,合计判赔生态补偿金251.7万元,涉环资类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两件,确保“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落地生根。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流动普法“大篷车”、法官工作室等载体,开展《长江保护法》等宣传活动15次,组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活动10余次。开设“判后课堂”,组织群众旁听环资案件庭审,庭审结束后法官立即开展“微宣讲”,“个案审理+宣传一片”效果显著。
金安区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六安市金安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开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推进的新局面。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绿色富农产品。金安区制定产业规划,优化农业发展布局,构建形成了中部岭区以发展水果为主、北部湾区以发展蔬菜为主和沿河畈区以发展稻虾共养及水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充分利用金安区合肥后花园、六安主城区的地理优势,依托江淮果岭“四桃两莓一桑葚”打造大型田园综合体。脆桃、稻虾产业迅猛发展,产值均超 1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 27 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 经营主体 35 家。
高质量推进转型升级,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2022 年,金安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0%、技改投资增长 15%。2022 年,区域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持续推进,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30 家,总数达 79 家,其中,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 32 家。2022 年,全区专利授权 1335 件, 同比增长 13.3%。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文旅深度融合。2022年,金安区成功获批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金安·松江文旅推介会、“秋来金安·山水画廊” 文旅推介会等5场“请进来、走出去”活动,组织六安第十四届桃花节、六安第二届十里果乡采摘季等“四季游金安” 特色营销活动 20 余场(次)。全区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8.6%、19%。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金安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总要求,秉持全域覆盖理念,全面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中心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截至目前,省、市住建部门下达金安区改厕任务2.97万户,实际完成 3.7万余户,竣工比率达125.21%,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改厕任务。
歙 县
文化名城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
黄山市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为典型的皖南山区、库区,素称“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近年来,歙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生态空间,培育生态生活,做好“制度、安全、空间、经济、生活、文化”六篇文章,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显著提升。
歙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获得了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牌坊之乡、中国名优茶之乡、中国枇杷之乡、安徽特色果品之乡等荣誉。同时,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全国县域农产品零售额百强县等。
近年来,歙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1.4∶54.1∶34.5调整为2022年的9.4∶37.4∶53.2,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
同时,歙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持续改善。扬之河新管国控和新安江街口国控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坑口、练江浦口国控断面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15%,2022年与2017年相比,PM2.5年均浓度由24.7微克/立方米下降为19.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6%。(束宁红 彭立新 潘骞)
原标题:描绘绿水青山 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安徽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