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具体意见。为何选择在当前时间节点发布《意见》?美丽中国的“美丽”又该如何理解?“美丽系列”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该如何担起主体责任?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环境报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美丽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秦昌波。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美丽中国的“美丽”该如何理解?
秦昌波: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再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胜利召开,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党中央对美丽中国建设内涵进行了丰富完善,从“愿景目标—建设进程—战略任务”等方面不断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
从内涵和目标愿景看,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其核心要义在“美丽”的“颜值”,生态环境是“美丽”的关键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也要总体与之相适应。因此,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意味着: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其中,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美丽中国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目标,具体要通过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攻坚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予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了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方面,领域更宽,涉及范围更广;同时增加了“美丽系列”建设任务指标,对目标愿景和建设成效的表达更具体、更形象。
中国环境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面对如此形势,为何选在当前时间节点发布《意见》?又将如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秦昌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国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更高标准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面,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支撑保障方面,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发挥科技驱动作用,用好绿色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
在实现路径方面,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把握好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绝不让别人“带节奏”。
中国环境报:《意见》指出,要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系列建设。“美丽系列”怎样助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秦昌波:美丽中国不是简单的口号目标,而是由很多具体内容组成的。《意见》统筹兼顾多方面因素,结合目前工作基础,提出了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系列建设要求。
从实践进展和工作基础看,近年来,各地区以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都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福建、江西、山西等省份已编制出台了本地区美丽省份建设规划。各地以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牵引,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为抓手,系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全要素工作,实现要素、领域、城乡全覆盖。杭州于2013年和2020年分别发布了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期美丽城市建设规划纲要。深圳提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以建设全球标杆城市为目标,引领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深圳模式”“深圳方案”。此外,自2021年起,生态环境部每年开展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已分两批总结形成各具特色的56个美丽河湖和20个美丽海湾综合治理案例,形成碧水保卫战和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的典型模式。
在此基础上,《意见》明确7个重点领域组成美丽中国路线图。“美丽系列”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现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抓手。从要素和领域方面,将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推动重点领域提质增效,建设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从区域和地方层面,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强化区域统筹、陆海统筹、协同治理、联防联治和共建共享,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积极建设美丽中国省域样板,城市和区县一市一策、一县一策,积极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同时,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因地制宜开展行动,以“美丽细胞”建设带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形成美丽中国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环境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未来,围绕《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该如何担起主体责任?
秦昌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为确保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抓好组织实施是关键。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在组织领导、细化举措、推动落实、压实责任等方面下大力气,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任务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美丽中国建设情况作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二是出台配套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实施意见或规划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分领域细化落实措施与行动方案。三是健全实施机制,加快形成本地区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强化对美丽建设重大工程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和监督管理。推动全社会共同行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四是积极开展先行探索,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或地区先行先试,按照分阶段、分批次、滚动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美丽系列”建设行动,分类施策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行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
此外,为推进《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层面也将开展考核评价,通过研究制定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 中环报见习记者 邢彭)
原标题:专访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秦昌波:“美丽系列”怎样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