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以竹代塑” 安徽着力突破瓶颈

近期,安徽省敲定了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名单,池州市、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市、岳西县五地榜上有名。作为新兴产业,“以竹代塑”进入了更多人视野,也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新途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过,处于起步阶段,“以竹代塑”虽是好“竹”意,还亟需尽快闯过成本关。

“以竹代塑”,安徽有“扶摇直上”的潜力

如今,塑料制品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家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目前,全球每年生产4亿吨塑料废物。”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讲师吕黄飞认为,“以竹代塑”是非常好的应对之策。

吕黄飞曾在国际竹藤中心攻读博士,在竹材结构、水分与竹材加工利用关系等方面均有深入的探索。

吕黄飞介绍,竹子是世界公认的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从竹笋出土到长成竹子,最快45-60天。竹子还具有收缩量小、弹性和韧性强、种植方便、可自然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

企业生产的竹餐具。

企业生产的竹吸管。

目前,在市场上小到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竹刀、竹叉、竹勺等一次性竹餐具,大到各种建材管线,都有应用。

“更为难得的是,竹子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一片管理良好的竹林,可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反复收割利用。”吕黄飞指出。

研究数据表明,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

2022年底,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了“以竹代塑”倡议。倡议的背后底气,来源于我国在竹资源与竹产业方面的优势。我国竹林面积超700万公顷;有竹类植物857种,占世界的52%。

而作为全国重点产竹省份,安徽现有竹林615万亩,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竹林面积超30万亩的县(市、区)有6个。当前,全省年产竹材近400万吨,现有竹加工企业超过1200家。

同时,安徽也是塑料制品产量较大的地区,具备较丰富的竹类资源和推进“以竹代塑”发展的基础。相比之下,全省塑料制品年产量达466万吨,居全国第5位。

前段时间,安徽省敲定了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名单,池州市、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市、岳西县五地成功入选。

吕黄飞表示,“以竹代塑”为减少塑料污染带来的环境与健康威胁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希望之路。此次安徽省推动地市进行试点,是一个不错的开头,安徽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安徽民企在世界分享“以竹代塑”中国经验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方长华向记者表示,“以竹代塑”作为一种理念,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安徽,有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鸿叶集团的竹吸管生产车间。

位于池州市的安徽鸿叶集团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去年底,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鸿叶集团参加了一场“以竹代塑——应对塑料污染、缓解气候变化”主题边会,分享了探索“以竹代塑”的故事。

“竹子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国际市场。”鸿叶集团董事长殷明亮说,“只要我们继续大力开发新的品种,就会让更多的竹农受益,让老百姓用上更好的竹制品。”

近年来,这家公司一直努力探索“以竹代塑”新路径。

2017年开始,集团先后聘请4个博士团队,耗资上千万元,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始大批量生产竹吸管,迅速成长为中国竹吸管龙头企业,并参与制定了《竹饮用吸管国际标准》,这也是国际上首个立项的“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

如今,其竹吸管已在迪拜落地生根,进驻当地多家高端餐厅替代塑料吸管,并将扩展到阿联酋、沙特、非洲等中东国家和地区。

目前,这家公司每天生产约240万支竹吸管;包括竹吸管、竹签、竹筷等竹制品在内,每年使用约60万吨原竹。其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这家企业总产值达8.5亿元。按照每使用1吨竹子替代塑料产品可减排6吨二氧化碳计算,仅这家公司每年就可助力我国减排二氧化碳360万吨。

“以竹代塑”之路要想走得好,还需闯过成本关

“以竹代塑”只有一个目的:减少使用塑料品,减少环境污染。虽然“以竹代塑”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

方长华表示,目前“以竹代塑”应用场景主要涉及三个行业:日用品、工业制造和建材。其中,日用品占大头。而相比塑料产品,竹制品的成本高,主要是在采收环节人力消耗大。

“下山难、下山贵。”在吕黄飞看来,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现在绝大多数地方的竹子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采伐方式,人工费加上运输费,工厂的原料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以一吨毛竹为例,砍伐、装车、运输等环节的人工成本将近450元,而平均市场价格只有不到600元。竹加工环节自动化水平也较低,规模效应较差。

尽管我国“以竹代塑”产品的销量增长迅速,但是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竹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并不高。相较于售价较高的“以竹代塑”产品,不少人还是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塑料制品。

“成本高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因素。”吕黄飞表示。

以一个25克重的一次性餐盒为例,由于产量和规模较小,加之原料的采收和初加工不集中,以及制品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竹餐盒的成本往往更高。

相较而言,一次性塑料餐盒具有规模化、批量化程度高等优势,一个餐盒的成本往往要比竹餐盒成本低2到3倍。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竹代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

方长华表示,应尽快在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各省层面也要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做好产业发展的规划、确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推动创新项目立项、支持设备装备研发、加大科研攻关及产业化等。

着力打造两个加工集聚区,让小竹子“长”为大产业

今年初,在安徽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钱松、省政协委员王亦众等人也将目光聚焦在了安徽省“以竹代塑”的话题上,并提出了多条针对性的建议。

接下来,安徽省将进一步推动集体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化点状供地助力乡村振兴,优先支持“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以竹代塑”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

同时,将组织各地积极谋划市场化项目,招引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能效的笋竹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引进和支持竹纤维提取、竹集成材、笋竹生物提取等项目;支持省内竹制品生产企业开展数字化升级改造和专精特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除了加大竹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全省还将着力打造皖西、皖南两个竹产业加工集聚区;支持基础较好的地区申报国家“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

除了要积极支持竹资源主产区申报森林康养基地,安徽还将支持首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地区,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标准制定、品牌建设,夯实当地“以竹代塑”发展基础。

今后,安徽将优先在“以竹代塑”试点地区公共机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邮政快递等领域,探索推广替代效果好、市场潜力大、公众易接受的“以竹代塑”产品,支持民宿、酒店推广使用洗漱“竹六小件”,打造一批“全竹零碳餐厅”、全竹结构建筑等标志场景。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以竹代塑” 安徽着力突破瓶颈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好“竹”意,还需闯过成本关

来源:合肥晚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