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安徽省第20次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也是完成首个扬子鳄规模化野外放归5年计划后,启动的新一轮规模化野外放归。
目前,安徽省已累计放归扬子鳄1818条。“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绝大多数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部分个体开始产卵繁殖。”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章崇志认为,安徽省扬子鳄保护进入全新阶段。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受威胁等级下降指日可待。
扬子鳄回归自然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物种。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影响,扬子鳄野外种群仅零星分布在皖东南地区和皖、浙交界地带,一度濒临灭绝。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1979年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心升格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此,安徽开启扬子鳄野外种群复壮之路。
一组数据印证成效:1980年,中美联合调查估计扬子鳄仅存300—500条。1999年调查显示,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30条。2000年以后开展的种族数量调查中,野外实见扬子鳄数量逐年上升。
“当年中美调查组有专家断言,未来10年,中国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扬子鳄这个种群将会消失。如今,经过4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们不仅把扬子鳄从灭绝边缘拯救了回来,还实现了野外种群的复壮。”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孙四清欣慰地说。
安徽稳步扩大扬子鳄野外种群。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人员用10年时间,先后攻克了野生鳄饲养关、鳄卵人工孵化关、幼鳄饲养和越冬关、野生鳄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关以及子代人工鳄繁殖关等五大饲养繁育技术难关。1988年,第一代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开始产卵,人工繁殖由鳄到蛋、由蛋到鳄的整个生物周期全部完成。
2003年,安徽省开始试验性野外放归,首次放归3条人工繁育扬子鳄。至2018年,共放归14次,累计放归扬子鳄108条。2019年起,安徽省正式启动5年规模化扬子鳄野外放归计划,其中2019年放归120条、2020年放归280条、2021年放归530条、2022年放归370条、2023年放归200条,5年累计放归1500条。
20多年的放归,为扬子鳄回归自然开辟了通途。
放归鳄成活率可观
每年4月从冬眠中醒来,5月求偶交配,6月中下旬开始产卵,7月、8月孵化,9月初幼鳄破壳下水,10月中下旬进入冬眠……从扬子鳄的生存繁衍时间表不难看出,幼鳄从出生到冬眠,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它必须在短时间内摄取足够的食物,否则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季。
“幼鳄成活率很难超过30%。”孙四清说,“1条雌鳄当年孵出20条幼鳄,冬眠结束后,第二年能活下来五六条就不错了,再熬一个冬天,到第三年4月份,有二三条能活下来成为成年鳄,就足以让我们惊喜。”
“鳄鱼的天敌比较多,蛇、大的水禽都会把幼鳄当成食物。”孙四清说,跟踪调查发现:幼鳄只要熬过前两年,基本就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放归初期,幼鳄的成活率极低。保护人员曾尝试人工干预,将即将出壳的鳄卵放进有围挡的池塘,等其出壳后投喂食物,冬天特别冷时,再将幼鳄移进暖房。这虽然大大提高了幼鳄的成活率,但违背了野外放归的初衷,保护人员便很快停止了这一干预行为。
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法则,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想尽办法保护放归的扬子鳄。“我们会在放归的扬子鳄皮下注射一枚电子芯片,如同它们的‘身份证’,包括性别、体重、体长、放归地等信息。”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办负责人周永康说,保护区内有工作人员进行巡护,如果发现扬子鳄出现受困、受伤等情况,会及时进行救助。
2023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和村民共救助受困、受伤扬子鳄13条。“通过监测和统计,放归扬子鳄的成活率约百分之六七十,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孙四清说,开展野外放归之前,全省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才100多条,如今已近1400条。
放归只是新的开始
今年,安徽省扬子鳄野外放归工作已经完成,共放归扬子鳄210条,放归地点分布在宣城市宣州区红星片区、杨林片区,郎溪县高井庙片区,广德市朱村片区,泾县双坑片区、中桥片区,芜湖市南陵县长乐片区等7个片区的16个塘口。
“放归仅仅是开始,还有大量后续工作要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复放归片区的生态环境。”章崇志表示。
栖息地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扬子鳄的生存状况。孙四清介绍,扬子鳄放归前,技术人员要摸排整个放归片区的生态家底,并做出综合评估,其中家域面积是一个重要指标。
家域面积,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完成生活史所需的空间集合,包括觅食、躲避天敌、求偶交配及产仔等活动所利用和经过的区域。简单来说,就是动物的日常活动范围。
扬子鳄的家域面积相对较小,一条野生扬子鳄家域面积约3亩。“我们按这个标准来确定放归片区的容纳量,比如100亩适宜水域里已经有5条扬子鳄,我们就放归15条。理论上这个片区扬子鳄的最大承载量是30条,但我们让总量保持在20条,为的是留下种群发展空间。”孙四清说。
随着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的增多,其所需栖息地面积也越来越大。宣城市郎溪县高井庙片区一项为期10年的监测显示:该片区野外放归的扬子鳄从2008年开始繁殖,截至2018年,累计产卵14窝,共计238枚卵,自然孵出112条幼鳄。扬子鳄的生活范围超过4500亩,有向放归区外围扩散的趋势。
为给扬子鳄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从2019年起,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当地政府,有序实施了保护区内原住居民搬迁,至2023年4月,高井庙片区核心区28户60余名原住居民的生态搬迁全部完成。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约27.75万亩,其中核心区约7.5万亩、缓冲区约3.75万亩、实验区约15万亩。根据测算,保护区内可修复的生态区域面积约3万亩。2019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当地政府已修复生态区域面积5000多亩。
修复后的扬子鳄栖息地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保护管理站供图
与此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对扬子鳄的司法保护。2024年6月5日,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扬子鳄《司法保护令》,列出了9条禁止性条款,全面禁止猎捕、杀害、出售、购买、利用、食用扬子鳄以及破坏其生存环境等行为,并在扬子鳄保护区红星、杨林、夏渡、高井庙、朱村、双坑、中桥等7个片区竖牌公告。
“《司法保护令》规定的措施覆盖了扬子鳄的主要栖息地和自然庇护所,为扬子鳄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蒋宣清说。
人鳄和谐共生任重道远
最近,一组数据让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倍感振奋——野外扬子鳄分布点位数由2021年的250个、2022年的302个增加到2023年的308个。
然而,随着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的提升,人鳄矛盾逐渐显现。小鸟天堂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修根就深受困扰。
2007年,黄修根在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云峰村流转约1100亩荒山,种下大片树木和观赏植物。随着生态的好转,2016年,他成立公司,准备在流转的山林里发展生态旅游。但因这片山林被划为扬子鳄保护区的实验区,他的发展计划被迫中止。
“树不能砍、地不能动,收入几乎没有,每年还要花费上百万元维护。”说起这些年的艰难,黄修根几欲落泪。
“这些年人退鳄进,扬子鳄核心栖息地和增补栖息地内有148户原住居民房屋搬迁、1.4万余亩土地被流转。”章崇志说,为了保护扬子鳄,当地村民付出了很多。
如何有效解决扬子鳄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扬子鳄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补偿,并规定了具体的补偿机制和方式。章崇志认为,这有利于让生态保护主体吃下“定心丸”,扬子鳄保护区原住居民的合法利益将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他认为,在扬子鳄保护区内开展特许经营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在严格做好核心区保护的同时,在一般控制区开展适度经营活动,包括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
在扬子鳄保护区内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此前已有成功案例。宣城市泾县昌桥乡泉水村约3/5面积处于扬子鳄保护区的核心区、1/5面积处于实验区。2022年起,泉水村开始种植鸭稻共生的“泉水鳄福香米”,很快打响了品牌。
“纳入保护区后,农药化肥不能用。我们便采用传统插秧方式,再将鸭子放进田里除草、除虫、松土。”昌桥泉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袁遵国介绍,这样种出来的水稻,效益远超预期。一亩地能产大米300多斤,每斤售价7元;养肥八九只鸭,每只能卖上百元。粗略估算一下,每亩产值能有3000元。
“现在来看,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走对了。”昌桥乡党委委员徐蕾介绍,2024年,已有29户农户入股昌桥泉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鸭稻共生的生态种养面积620亩。
章崇志介绍,安徽省已编制《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方案》,新一轮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启动。保护区将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将自然体验、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绿色项目规划纳入保护区总体规划,促进保护区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原标题:扬子鳄种群复壮 人鳄和谐共生——安徽省扬子鳄保护进入全新阶段
来源:安徽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