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解读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近日,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任务举措和组织实施作出部署。8月2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行动计划》有关情况。

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行动计划》部署了4项重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网等“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其中,在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建立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推广绿色建材、清洁取暖和分布式光伏应用。加快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配建快充、换电和加氢设施,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

“城市的安全韧性水平,综合性、系统性很强,也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要想明白、干实在,把握规律,把思路理清楚,创新机制,用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住房改革与发展司司长王胜军表示。

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安全问题往往涉及方方面面,具有多因多果的特点,必须用系统观念、统筹办法、协同方式来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快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加强雨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改造,开展排涝通道系统整治,稳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

对此,王胜军表示,城市内涝的治理,必须统筹谋划城市的排水防涝设施布局,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还要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建立健全城区的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的江河湖海以及水库的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

“这几年,我们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一直在下功夫抓管网更新改造。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推进燃气、排水、供水、供热等老旧管道的更新改造。”王胜军表示。

除此之外,强化科技赋能也是提升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的重要途径。如今,城市人口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保障城市安全运行靠人海战术已经行不通,必须依靠科技手段。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对城市的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对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范,提升城市的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守牢城市运行生命线。

除此之外,中央财政还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城市功能,比如从2024年起支持部分大中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改造,市政设施补短板等,首批15个大城市已经纳入支持范围。

“‘十四五’期间,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累计投入600亿元,推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23年通过增发国债资金安排1400亿元支持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消除城市内涝隐患,打造人民安居宜居环境。”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说。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中,《行动计划》提出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提到,要引导工业基础良好地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引导资源能源富集地区促进能源化工、大数据等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但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介绍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的4项重大行动,聚焦两类重点地区分类施策。一类是对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另一类是对城镇化率较高且人口持续集聚的地区,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提出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目的在于推动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县城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还有很大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

对此,财政部也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支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例如支持通过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整合设立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聚焦重点产业链,支持相关城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我们出台奖补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安排奖补资金80亿元,支持1922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符金陵说。

2024年财政部还启动了新一轮专精特新奖补政策,进一步推动部分城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通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所在城市制造业领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以及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企业创新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的品质。(中环报记者吕望舒)

原标题:新型城镇化应如何建设?如何提升城市韧性,让城市更加智慧绿色?——《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解读

来源:中国环境APP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