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安徽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8月13日,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了解到,近年来,安徽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2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0741件,制发检察建议6180件,提起诉讼1418件。 

针对涉安徽省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案件线索,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立案14件,制发检察建议13件,以法治力量助力环保督察落地见效。落实最高检部署,扎实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案,立案53件,相关经验做法被最高检向全国推介。

安徽省检察院针对淮河(安徽段)船舶污染问题以事立案,组织淮河流域8市检察机关协同推进,共立案82件,制发检察建议67件,有效推动我省船舶污染问题系统治理。同时,聚焦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针对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办案568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目前,安徽省检察院与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长办、省河长办均建立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16个市级院实现“河(湖、林)长+检察长”机制全覆盖。 

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检察机关主动与行政机关进行磋商,行政机关对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采纳率达98.2%,行政机关主动向检察机关移送相关案件线索241条。以支持磋商、支持起诉等形式协助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共办理相关案件78件,助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另外,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转化机制,各地从建议、提案中挖掘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线索542条,进行案件化办理125件。 

安徽省检察院针对国家级种质资源黄河鲤保护问题进行立案,并协调江苏省检察院共同行动,解决黄河鲤保护上下游不同步问题,针对跨皖、苏、沪三省(市)的芜申运河航道安全等问题进行立案,并将积极协调下游省份检察机关共同守护黄金水道。 

安徽省检察院和各市级检察院统一建成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无人机、水质安全检测仪、复合气体分析仪、多功能声计仪器等设备,实现对空气、水、土壤、噪声污染的快速取证和检测。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成“智慧公益诉讼平台”,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为公益诉讼提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初步线索2500余条。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纷纷挂牌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基地,成为对群众立体直观开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普法宣传的最佳场所。

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安徽省检察机关将继续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举措、补足短板、凝聚共识,不断推深做实“生态检察”工作,以法治力量助力长江大保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雅雯

原标题:安徽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来源:合肥在线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