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4年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贾良清介绍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最新进展。
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胡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宣传教育处处长尹振主持。以下为答记者问实录:
媒体记者
我是安徽日报的记者,我省农村地区自然条件不一样,农民的生活习惯差异也较大,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胡峰处长
我省有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群众生活习惯差异也很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分村施策,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的方式来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资源化利用。这是我们优先推行的模式,适合居住比较分散的乡村。农村生活污水,特别是厕所粪水,是农民舍不得丢掉的农家肥,通过适当的方式利用,可以成为很好农业资源。目前,我们正在推广利用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林地等消纳生活污水的模式,既能降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和运维费用,也可以有效利用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二是纳管处理。对离城镇较近的村庄,通过建设管网,将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三是集中处理。对于乡镇政府驻地和小集镇、以及常住人口较多的集中居住区,经充分论证并征求村民意见后,可以建设规模适当的处理设施来收集处理生活污水。要坚持分散与集中、利用与处理相结合,三种方式可以选用一种,也可以相互结合。不管采取哪种治理方式,我们都要求充分听取群众意愿、尊重群众意愿,结合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积极选用经济、适用、高效的治理模式和技术,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媒体记者
我是中安在线记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与群众密切相关,请问如何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哪些具体措施?
贾良清总工程师:
发动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措施。在引导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引导。通过生态振兴之声等栏目,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和农村环境保护小常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借助电视、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形成“生态振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网站公开征集农村污水治理设施问题线索,发动群众关心、关注并及时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二是鼓励群众参与。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治理的过程中,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与群众共同研究谋划,让群众全程参与治理模式的确定、实施方案的制定、管网布局的设计。在推广资源化利用模式时,鼓励采取“政府设计图纸、群众投工投劳、验收发放补贴”的模式,引导推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活污水资源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三是加强技术帮扶。编制印发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小常识图集,走村入户、分区分类举办讲座,组织专家实地帮扶指导群众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用于冲厕、浇花、灌溉小菜园等,减少污水处理量。培训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媒体记者
我是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国家目前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时,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模式。请问我省是如何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
胡峰处长
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采取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省生态环境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一是转变治理思路。2023年,召开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讨会,探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和路径,明确将资源化利用作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模式。省生态环境厅先后举办乡村生态振兴培训班和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培训班,组织县级领导干部和生态环境、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实地调研了解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活污水用得好,既符合农民意愿,也能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费用,把负担变资源。二是推介资源化新模式。结合我省地域特点,遴选出了皖南地区“黑灰同治+土地渗滤”、皖北地区“三池一地”资源化利用、皖西地区“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流域共治等典型模式,指导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工作。在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上设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展区,邀请省内外企业展示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在全省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上,组织观摩了一些利用模式。三是严格项目审核。对非环境敏感地区,鼓励申报以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为主的中央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对建设集中式处理设施的项目,要求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论证建设的必要性,由县级人民政府出具运维承诺,倒逼各地转变思路,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主持人
本次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大家!
原标题:答记者问实录 | 2024年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