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日前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2022年—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资源节约保育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乡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绿色转型的生力军。
《报告》显示,在农业环境方面,2022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5079.2万吨(折纯),较2021年减少2.15%,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和41.8%。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秸秆离田利用率达35.8%。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稳定在97%以上。
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0%以上。农业农村部会同浙江省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遴选56个典型案例编印成册,推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不同地区贯彻落。推动北京、黑龙江、安徽、广东启动整治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面上提升。
在农业资源方面,2022年,全国耕地数量持续净增加约130万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次。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升至2022年的0.572。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扩大至7.5亿亩,全年新增改革实施面积1.7亿亩以上。
《报告》显示,2015年—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提高了2.71。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平均达到80.4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5个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超过85,处于全国领先。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以来,我国已分批次认定并公布多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涵盖全国多个省市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域,在农业资源节约保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第二批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名单的云南省大理市,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洱海流域全面实施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等“三禁四推”行动。即:洱海流域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机肥替代,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调整产业结构,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推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全力推进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生态转型发展。
第三批列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名单的福建省建宁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规模养殖企业升级改造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通过推广干清粪、固液分离等新工艺,采用“人工智能+沼液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形成“猪—沼—果”生态养殖、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县域养殖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达到全消纳、零排放目标。(中环报记者韦璐)
原标题:农业产地环保与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发布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