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巢湖水质稳定保持IV类,连续4年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明显异味;2024年1~11月,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幅22%;生态环境监管全链条留痕、全过程可溯……安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1月2日,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生态湿地,400多只小天鹅正在栖息、觅食,为越冬做着准备。陈振/摄
巢湖沿湖蓝藻连续4年不聚集
曾几何时,八百里巢湖饱受生态“创伤”。经过十余年的综合治理攻坚战,巢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2024年1~11月的数据来看,巢湖水质稳定保持IV类,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指数同比改善,环湖39条河流全面消除V类。2024年4~10月,巢湖湖区累计发生31次蓝藻水华,同比减少21次,最大发生面积为 93.33 平方公里,累计发生面积为 690.95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 18.4% 和 50.3%,均为“十四五”以来最小值,连续4年做到沿湖蓝藻不聚集、无明显异味。
近年来,安徽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巩固长江、新安江流域保护修复成效,扎实推进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提升淮河流域水质,“一断一策”推进11个断面根源性治理,整治入河排污口7650多个。同时,全省新增完成113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提升到40.26%,较上2023年提升8.46个百分点。
目前,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超90%,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水质为优,长江(马鞍山段)、青弋江(宣城段)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壮大
2024年12月初,2024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融资对接会在合肥举办,搭建了企业、银行、基金和政府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金融机构更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此次对接会上,10家金融机构与30家企业代表的融资签约活动,签约总额达到122.5亿元。同时,上线了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绿色金融专区,进一步强化与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协同,提升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
节能环保产业,是安徽省“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
为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2024年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在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产业推介会,组织开展产业融资、科技成果和应用场景对接,落地项目1324个,总投资6880.5亿元;编制并实施《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落地项目341个,总投资2008亿元。2024年1—11月,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幅22%,超全省增幅17.6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监管全过程可追溯
随着数字化加速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围绕《“数字安徽”建设总体方案》部署安排,已经基本建成综合管理平台,完成了数据底座和业务支撑底座。目前,平台已归集429个空气自动站、447个水质自动站、185个噪声站、6334个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等各类数据资源124亿条,实现存量数据全量接入。
与此同时,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不断提升智慧监管能力,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针对生态环境监管人少事多的问题,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溯源、污染源数据异常识别等重点业务数据模型,形成“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任务派发-处置反馈”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全链条留痕、全过程可溯。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通过对接“皖企通”,并在“皖企通”中开设生态环境填报专区,解决了省建系统企业数据填报多网址多账号多密码问题。通过整合排污许可、在线监控、行政执法和信用评价等涉企信息系统,建立了生态环境领域“一企一档”,减少了信息重复填报内容,减轻企业负担。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