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在马鞍山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这里江面碧水蜿蜒、沿岸草木葱茏,不少市民游客在此休闲散步,尽享春日美好时光。
然而数年前,这里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脏乱差”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为解决好薛家洼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2019年起,马鞍山市开展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通过拆除非法码头、整治“散乱污”企业、修复岸堤等一系列的整治,薛家洼从昔日的“脏乱差”打造成了如今的“美如画”。
短短数年间,不只是薛家洼发生了绿色蝶变,马鞍山其他长江岸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长江西岸的浮沙圩湿地公园、“和州之心”湿地公园,到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采石矶景区等一批湿地公园,这些滨江景点“串珠成链”,成为八百里皖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马鞍山长江沿岸生态蝶变正是近年来安徽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长期关心的议题。
“建设好美丽河湖,要加大控源截污、强化过程管理、推进水域、岸线和滩区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智慧监管,离不开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资金保障。”陈红枫建议,要优选项目成熟度高、示范效应显著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纳入2025年中央财政项目,推动相关项目加速落地。同时,要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和长效推进机制,以便打造更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安徽样板。
近年来,安徽在建设美丽河湖上积极创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在全国20个流域(河段)、21个省级行政区全面推开。
“如今受益于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水质持续向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这种模式也应推广到淮河流域。”陈红枫认为,淮河干流流经皖北地区,流域内耕地众多,是安徽名副其实的粮仓,推进淮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仅保障江淮粮仓可持续发展,也是顺应流域内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盼。
她建议,建立健全淮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优化跨省断面水质考核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淮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考核指标与补偿标准。此外,通过协调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关系,促进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绿色转型协同发展,推动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淮河流域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
“淮河流域各省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沿淮干支流区域水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饮用水安全。同时,要加强面源治理,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内生态服务功能。”陈红枫说。
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保持Ⅱ类,安徽省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8%,“水中国宝”长江江豚追逐嬉戏;巢湖全湖水质稳定改善,巢湖湿地生物种群持续增加;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优秀案例。
如今,安徽正通过美丽河湖建设,加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长三角的共同财富,“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绿色画卷正徐徐打开。( 安徽日报记者 罗晓宇)
原标题:安徽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守护碧水清流,绘就绿色画卷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