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等三项水质监测方面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及《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热学-光学校正法)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4月17日。
修订20余年前旧规,剑指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痛点
磷和氮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两者的含量表明了水体的营养化状态及污染程度。氮、磷过量输入,将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威胁湖泊流域生态安全。
现行的《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3-2003)与《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2-2003)于2003年颁布实施,随着管理要求的提升,满足此标准的设备不足以支撑环境管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生态环境部针对新问题、新要求修订这两项标准。
本次《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与《水质总磷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为标准的第一次修订,将更好地为分析仪的生产设计、应用选型等提供指导,为提高我国污染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能力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9项单参数整合升级,采水到反控全链条规范
小型式水质自动监测站是将一套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直接集成于一台控制柜或金属箱体中,可直接安装于现场,无需另外的站房建设的水站。相比于传统固定式水站存在占地面积大、审批手续烦琐、建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问题,集成化、一体化的水质小型自动站可以克服上述这些问题,各监测项目分析原理与固定站一致,并且能够实现固定站的绝大部分功能,因此小型自动站逐渐发展起来。近三年来,水质小型自动站已经在全国各地的地表水质量监测和水污染源排放监控现场有所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应用了数千套类似设备,积累了一定的实验和监测数据。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必测项目为常规五参数、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及总磷9项指标,针对9项指标的水质自动分析仪,此前已有成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但单参数水质监测仪器技术要求无法满足多参数水质小型自动站智能化、集成化功能建设的标准化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涵盖采配水、前处理、分析、 控制以及数据采集上传等功能的新型技术标准来指导及规范水质小型自动站的设计、生产及应用。
《水质小型自动站(常规五参数、CODMn 、NH3-N、TP、 TN)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为首次针对集成化的多个监测项目水质监测系统建立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是对单参数(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温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及总磷)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的有机整合;同时,结合地表水自动监测系列技术规范(试行)中的技术要求,增加对采配水、预处理、数据传输、支持反控等方面的规范。
OC/EC自动监测系统破解灰霾成因,实时溯源污染源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有害气体及颗粒物被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一次或二次气溶胶污染物。其中,碳质气溶胶是其最重要的化学组分之一,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准确测定气溶胶中OC和EC(OC和EC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浓度,对研究污染物的源解析、大气化学反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尚未建立环境空气颗粒物化学组分自动监测系统的相关仪器标准,而颗粒物组分的监测方法原理、仪器设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等均与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系统有显著差异,无法完全参照《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653-2021)的相关要求来开展性能检测工作,因此,亟需出台针对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制定的科学、可操作的仪器标准。
制订环境空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仪器技术标准,可以约束和引导企业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仪器,为保证仪器的一致性、运行稳定性、数据准确性提供技术依据;还可以对市场上安装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进行性能评判,指导和规范环境空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的生产、质控、检测等关键环节,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自动监测系统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保障在线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中环报见习记者吴雨桐)
原标题:水质总磷/总氮自动监测仪国家标准首迎修订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