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渡片区,晨光为山峦镀上烫金纹理。湖畔洞穴中,冬眠结束的扬子鳄逐渐苏醒,鳞甲拨弄春泥探出地表;人工繁育的室内越冬房里,扬子鳄正享受着工作人员的“叫醒服务”。
3月28日,记者来到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秘冬眠扬子鳄的“出关”时刻。
“转场”准备,前置工作周到
在潜龙湖畔,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动物管理科一级主任科员周永康介绍了转场外放的准备工作:“从池体消杀到物资整备,从技能培训到责任分工,我们通过全链条的前置工作,筑牢养护根基。同步实施扬子鳄的身心体检与动态监测,为‘活化石’撑起健康防护伞。”依据转场计划,他们预计一周内完成成鳄、育成鳄的外放工作,待户外温度稳定至25度以上时,则开始实施3龄内幼鳄的外放。
值得一提的是,春季转场的监测要求严苛,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处理方式。经历了一个冬季的“空腹”,扬子鳄体能储备较少、免疫机能较弱。“该阶段要时刻监测扬子鳄的精神状态,做好饲养环境的水质检测与消杀处理,同时也要做好疫病防控的预备工作。”周永康说。
“出关”时刻,叫醒服务贴心
从潜龙湖行至科技中心室内越冬房,周永康带记者一览室内冬眠的扬子鳄春季转场情况。
据了解,保护区的转场流程严格。首先是制定扬子鳄外放计划,将扬子鳄按年龄、体长、体重等不同规格分类,将发育程度相当的扬子鳄投放到同一个饲养池中,避免个头较小的鳄鱼在大体型鳄鱼中、竞争不到食物的情况。然后按照计划从成鳄、育成鳄、幼鳄的次序开展转场。其次是将体检消毒后的扬子鳄,人工辅助从室内越冬房搬运至运输车辆上,运输至指定的饲养池边,将扬子鳄放入水中即视为完成。
周永康指着越冬房里张开巨颌的成年鳄分享,打哈欠是扬子鳄适应气候变化、调节体温的生命智慧。而它们晒太阳时静止不动的状态,并非只是在“懒洋洋地摸鱼摆烂”。“实际上,它们正偷偷观察人类,监控周遭的风吹草动。如果发现危险,常常通过‘嘶嘶’的鸣叫警示来者,提醒同类。”
“收官”进行,“苏醒”需要过程
从科技中心室内越冬房驱车至户外饲养池途中,周永康介绍了扬子鳄区别于其他鳄类的习性特点,为它们在鳄鱼家族里的“人设”划了重点。
“冬眠习性是扬子鳄区分于其他鳄类的显著习性特点,扬子鳄的整个冬眠过程持续时间5到6个月,可以说是动物界的‘节能冠军’。”周永康对记者说,在野外,扬子鳄会提前在湖畔边刨出洞穴,做好冬眠准备;在饲养池,扬子鳄也对温度差异敏感,偶尔会犯春困,在湿地旁睡个“回笼觉”。
据介绍,扬子鳄刚刚结束冬眠,机体代谢速率依然低,需要渐进地恢复机能。所以春醒后的扬子鳄不会立刻进食,大多时间处于晒阳的状态,约在4月底5月初逐渐开始捕猎。“扬子鳄常用一招‘守株待兔’迷惑对手。锁定猎物后,它们往往在先水中潜行,随后飞速爬行至陆地一击即中。”周永康说,扬子鳄日均食量不过体重的5%。对于肠道脆弱的幼鳄,保护区也会“特别关照”——以丰富的淡水鱼虾为主食,益生菌等佐食。
“管养”齐抓,共筑生存环境
据悉,通过近年的努力,核心栖息地生态修复为扬子鳄扩大了生存空间。野外放归的扬子鳄已经适应了野外环境并自然繁育后代。可喜的是,今年三月份以来。在野外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南陵、泾县多个塘口幼鳄越冬出洞活动的身影,最多观测到一处有5条幼鳄出洞活动。同时,3龄、4龄鳄跟随母鳄活动的珍贵画面也被相机捕捉。
周永康介绍,保护区目前已编制《扬子鳄种质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扬子鳄人工繁育中长期规划》以及《扬子鳄谱系建设实施方案》。完成省科技重大专项扬子鳄优质种群繁育技术研究,取得研究结果7项,助力化解人工繁育技术难题。例如卵泡监测技术——能够提前分析扬子鳄卵泡发育的情况,进而挑选更优的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和开展人工繁殖工作。
同时,保护区正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合作,稳步推进扬子鳄遗传谱系建设和疾病防治。谈起未来发展,周永康的眼中充满期待。
每年4月至10月是扬子鳄活跃期,也是户外扬子鳄的最佳观赏期。周永康呼吁:“欢迎大家到扬子鳄保护区进行参观学习。当您在畅游观赏时,也请做到文明观鳄,做到不投喂扬子鳄。如果您在扬子鳄保护区的野外遇见了扬子鳄,不必惊慌,也不要打扰扬子鳄的行动,更不要投喂。如遇扬子鳄的窝巢、鳄卵、爬行痕迹,请及时向扬子鳄保护区管理局报告。”
当最后一条扬子鳄完成转场,这个延续了亿年的物种,又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守护下开启了新的生命周期。晨光熹微,春风掠过苔藓地,送来断续的鳄鱼低吟。这声音曾在远古时代响彻云霄,而今依然在江淮大地的曙光与沃野中回荡——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专业的管护方法,极佳的生态环境,守护着扬子鳄的生存与衍续。(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顾亦飞 见习记者 陈宫亦美)
原标题:安徽冬眠扬子鳄“出关”迎春暖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