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文明祭扫;慎终追远,绿色清明。连日来,安徽各地举行集体公益江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活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殡葬理念。而在明光市等地,志愿者奔走在城市乡村的村居社区间,用实际行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生态安葬日益普遍
近日,铜陵市举行了第十五届公益性江葬活动,42户前来祭奠的逝者家属登上轮渡,手捧鲜花和骨灰,倾诉着对逝者的哀思。据悉,自1996年开始,铜陵市仙鹤山陵园就举办花树葬,目前选择花树葬、草坪葬、江葬等绿色生态葬式的逝者已经超过了千人。其中,公益性江葬至今已举办15届,437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今年3月,该市分别举办了第7届公益性集体花树葬、第15届公益性江葬,共51位逝者葬于树下、42位逝者魂归长江。
3月20日,蚌埠市在平山公墓举行2025年清明节集体公祭暨第5届生态集中礼葬仪式活动。逝者家属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为亲人举行了送别仪式,并将逝者的骨灰安葬于草坪之下。不立碑、不设墓,此次共有39位逝者以最朴素的方式回归自然。
为减轻群众负担、推广生态安葬,合肥小蜀山陵园推出“两有一免”服务模式:即安葬有仪式、祭扫有保障、全程免收费。这一举措日益为市民所接受。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市生态安葬增长趋势明显,仅在小蜀山陵园,从2021年69位、2022年108位、2023年308位,增加至2024年313位。
日前,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联系发布清明祭扫倡议书,倡导从简治丧,将对逝者的无尽哀思化作对生者的绵绵温情;可选择树葬、花葬、江葬、海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让生命最终归于泥土芬芳。
“大支”助力移风易俗
“感谢‘大支’热情地忙前忙后,协助我们一家人,把我父亲的丧葬办得节俭、省心又文明。”明光市桥头镇岗王村的一户李姓村民,对“大支”张守刚点赞道。据了解,“大支”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办事公道,通晓民俗文化礼仪的长辈担任,在乡村邻里间“说得上话、管得了事”。
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桥头镇将“大支”群体发展成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主导力量。文明新风,从小镇刮到了城镇。据悉,滁州市明光市聘任481名“大支客”担任移风易俗宣讲员,通过他们向群众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倡导厚养薄葬、文明祭扫,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建17支“文明新风管家”志愿服务大队、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152支“文明新风管家”志愿服务分队,推动殡葬改革。
“文明新风管家”提供支客理事等“一条龙”志愿服务,积极劝导群众遵守移风易俗规定。今年以来,已引导群众在“新风堂”“文明新风示范酒店”等场所简办红白事330余场,平均每个办事家庭节省“办事开销”约4000元。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武鹏
原标题:丧葬事讲究文明生态渐成江淮新风尚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