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安徽严格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 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

安徽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积极推进耕地恢复、垦造和占补平衡,耕地面积连续4年实现净增加。

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种粮大户曹爱军正组织人手在自家小麦田里开展“一喷三防”田管作业,确保小麦在拔节期的长势。而在两年前,这块耕地种植的还是绿化草皮,不仅消耗土地肥力,种植成本也居高不下。随着安徽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实施全面整改,在镇里帮助下,农户们主动复耕复种,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改良,把原先73块碎田平整成8块大田,新增了19亩耕地,统一承包经营。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花山村 种粮大户 曹爱军

土壤在改良之后,小麦的产量比以前高了两成,跟以往非粮化种植相比,没有种植经营风险了。

包括施集镇在内,去年以来,滁州市针对性加大了对违法占用耕地问题的治理力度,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左右用于耕地恢复和垦造,实现永续利用目标,有效破解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去年全市耕地面积较上年增加了近11万亩。

滁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 科长 张恩涛

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们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规范执法,加强占补平衡管理,全面提升数量、质量,生态相结合的耕地保护效能。

为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当前,安徽逐级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优化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措施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全面构建省级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强化“以补定占”,让各类占用耕地补足补优,坚决打击整治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在阜阳市,自然资源部门综合运用物联网、空间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构筑了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网上管的立体监管平台,有效提高执法精准度,目前已制止违法用地行为435宗。

阜阳市耕地保护信息化管理指挥中心 负责人 陆林

加强平台与土地变更调查图斑、耕地卫片图斑、土地卫片执法图斑的融合,实现(违法)动工即发现。

通过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2024年,全省耕地面积约为8393万亩,较上年增加了48万亩,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 处长 陈峰

建立耕地保护常态化监管机制,稳妥有序地开展优质耕地恢复和不合理流失耕地的整改,严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规模和数量,组织编制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空间规划,筑牢江淮粮仓的“耕”基。

原标题:安徽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加

来源: 安徽新闻联播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