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新闻 » 要闻 » 正文 »

高温预报“刻意压低数值”?气象专家揭秘天气预报玄机

入夏以来,安徽多次登顶全国高温排行榜榜首,多地甚至发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然而不少市民发现气象台预报的温度和自身感受的气温差距太明显,有市民怀疑气象部门刻意“压低数值”。7月14日,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气象部门观测环境和市民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在标准化的观测场里,温度值是从百叶箱测量出的。可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面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

国际标准要求气象测量科学规范

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数据来源于距地面1.5米高的标准百叶箱,这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测温环境遵循全球统一规范:必须设置于开阔草坪,周边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面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正是市民实际感受与预报存在差异的关键原因。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表示,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为什么要用百叶箱?因为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要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这样才能进行对比。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受影响因素较多。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对温度的感受自然不一样。

湿热环境诱发“温度倍增效应”

人体作为精密的生物感应系统,对温度的感知是多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感温度跟气温又不同,它还涉及到气压的高低、风力和湿度的大小。研究表明,当气温33℃配合80%湿度时,体感温度将跃升至45℃以上,这种“桑拿效应”使闷热感尤为显著。“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朱定真认为,全球变暖是大背景。事实上,极端天气常态化已经显现出来了。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加,不论是高温的热度,还是它持续的时间。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时间。暖季不但提前开始,还结束得更晚,其成因就是全球变暖。但中国区域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与此同时,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会像链条一样传导,相互助推。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蒸发量增加,大气的水汽来源就会更多,暖空气的含水能力比冷空气更强,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不断上升。(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周梅)

原标题:高温预报刻意“压低数值”?

气象专家揭秘天气预报玄机

来源:安徽商报

安徽环境新闻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