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欣然)问: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央生态环保预算资金,有什么建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学术带头人阳平坚: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矛盾突出、体量庞大、效果明显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靠工程措施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大项目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点多面广、隐蔽性强、随机性大、管控难度高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如果中央资金还是以工程为导向,撒胡椒面似的分配到地方,治理面太大、点太多,成本高、收益低,效果必然难以显现。因此,我们需要拓宽一些思路,改变一些做法,提升中央资金使用效率。
近几年,各地财政资金普遍紧张。据我了解,不少之前不怎么申请财政资金的地方也都加入了申请中央生态环保预算资金的行列。但我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他们不满足于工程建设,很想探索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说新污染物防控、多污染协同治理等。这些也是全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旦研发出新技术新模式,则可以全国受益。如果中央生态环保预算资金能加大对地方研究和探索的支持力度,总结出好的治理方法和模式,再加以全国推广,相比单个工程项目有限的辐射范围,更能符合中央资金利用的价值导向。
另外,为了更好解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的小散污染,更多的是需要发动群众、社会组织、媒体,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和行动,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从这个角度看,增加软性能力建设投入,提升宣传教育水平,动员和激励社会各界、全体公众当好维护美好环境的第一责任人,比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意义更大。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数量有限,大家殚精竭虑发现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如果拿支持一个工程的资金,比如10亿元,用来支持社会组织、支持媒体,去发动更多的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影响肯定要好得多。
我们党一直是非常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把老百姓发动起来,自觉监督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身作则杜绝浪费,反对污染,更加审慎地对待自然、维护自然,这比我们去增加政府部门编制等要容易。这也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做的事情。基于此,建议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预算资金使用设计时,把硬性的工程和技术能力建设、宣传教育等软性的能力提升相互结合起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学术带头人阳平坚)
原标题:网友(欣然)问: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央生态环保预算资金,有什么建议?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