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纠正运动式“减碳”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
生态环保制度不能变成“橡皮筋”
领导干部应全面梳理学习和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措施,在作出决策时绷紧制度这根弦。定期开展自查自纠,逐条对照检查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该纠正的立行立改,不要等到上级...
新闻述评 | 安徽曝光六起典型案例背后问题值得深思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法律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等原因,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地方还存在政治站位不高、保护为发展让路、部门履职不到位、敷衍整改和假装整改等问题。
新华热评| 扎实做好环保督察的“后半篇文章”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26日在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现和曝光问题只是手段,整改才是目的,各地要扎扎实实做好督察的“后半篇文章”
践行一江碧水向东流中的“安徽担当”
安徽应进一步推动照单清号向高位推动、谋一域向谋全局、水中治标向岸上治本、行动落实向成效评价、绿色意识向生态文化“五个转变”,来践行一江碧水向东流中的“安徽担当”...
实现碳中和 林业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林业建设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由此可见,实现碳中和,林业大有可为。
时评 | 严防雨污合流 警惕环境风险
越是危急关头,越要形成上下游、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合力。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加强会商,将水情、水质及时通知下游城市政府部门,防止对工农业生产和饮用水水源地等造成影...
“首违不罚”彰显柔性执法温度
“首违不罚”并不意味着在程序方面可以降低要求,针对“首违不罚”要有严格的程序,要用翔实的调查、证据和缜密的流程,来保障“首违不罚”的适法性、合理性、准确性,用程...
大熊猫濒危“降级”,生态保护应“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生态保护要持续“升级”,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到底。
防治噪声污染须久久为功
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
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
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地方官员不仅要观摩一些做得好的“样板”,更要走出自己居住的院子,多到可能有垃圾违规堆放、有扬尘废气污染的“民间”“死角”去暗访
时评|让“虚胖”的包装“瘦”下来
当前大多数人在拆开快递包装后,会把这些废弃物统统扔进垃圾桶,广大“收货人”也要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加快形成绿色消费理念,让轻包装、简包装、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